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22 题号:2082700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认为,华夏族群扎根的中原地区乃是天下文明中心,中原以外的其他部族,茹毛饮血,按方位分别称之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与“礼”是其核心内容,其中“礼”作为礼法制度,上以治国,下以规定和约束人们的行为。孔子在判断华、“夷”之区别时,主要以是否遵从周王朝的礼制文化为准则。凡是遵从周王朝礼制文化者为华,有违者则为“夷”、为“狄”。《论语·宪问》中孔子指出:“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摘编自王建旭《孔子的华夷观与华夏文化自信》

材料二   贞观十八年(644),唐太宗下诏说:“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又言“汉武帝穷兵三十余年,疲敝中国,所获无几,岂如今日缓之以德,使穷发之地尽为编户乎”。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唐太宗提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后世李隆基总结为:“国朝一家天下,华夷如一”。唐朝打败突厥之后,唐太宗尊重突厥人的社会组织和生活习惯,突厥人的原各级官僚制度一应保存。唐太宗征服回纥各部之后,册封回纥各部首领为王,回纥各部作为藩属国定期上贡唐朝廷,唐太宗由此被回纥各部尊为“天可汗”。

——摘编自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华夷观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民族观念有何不同及其不同的原因。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它不但拥有辽阔的中原腹地,而且拥有广袤的陆疆和海疆。在中国历史的演进中,就是极富中国特色的边疆治理。边疆治理不仅直接影响一朝一代的兴衰存亡,而且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大影响。边疆治理的基本任务是守住一条线(边界线)(边疆地区)。实际上包含着物与人两个要素。边疆治理内涵十分丰富,包括边疆地区行政体制、中央和地方的管理机构与运作机制、民族政策、教育政策、经济开发和社会整体发展、周边外交等。

﹣﹣摘编自马大正《不断深化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研究》

材料二:美国的边疆治理主要是指对西部的开发与治理。始于独立战争胜利后不久,至今已有200余年。美国西部地广人稀,政府通过颁布一系列的土地法案,注重吸引人才和科技,推动了西部经济迅速发展。在治理边疆过程中,许多条文扩展了美国民主的范围和程度。美国西部居民以土著印第安人为主,后来移民集团(主要指非洲、欧洲移民),矛盾激化,美国政府推行“熔炉”政策,迫使印第安人被同化。随着西部的开发,以实用主义和个人主义为核心的“西部精神”逐渐形成,而且对世界政治、经济、外交格局的形成,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摘编自张健《美国边疆治理的政策体系及其借鉴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美国边疆治理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美国边疆治理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美边疆治理的认识。
2023-09-17更新 | 5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中国古代都城是国家政治中心、文化礼仪活动中心、经济管理中心、军事指挥中心,是国家的缩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辽上京有鲜明的契丹民族特色。其一是都城形态,上京城虽也具有类似唐长安城的三重格局,但皇城与汉城南北二城平行设置,整体呈“日”字形格局。南北城并列,体现了南、北分治的特点,皇城为皇帝和契丹贵族的居住区,汉城是汉族和回鹘等族居民的居住区,与契丹所实行的“南北分治”的南面官和北面官制度是一致的。

——郝红暖、吴宏岐:《辽、西夏、金都城建设对中原制度的模仿与创新——兼论唐、宋都城制度对少数民族都城之影响途径》

材料二   兴庆府的营建上可资参考的当有北魏洛阳城,当然更直接一点的就是唐时进一步扩建的东都洛阳城,此外,同时期宋的东京开封府和辽的上京临潢府等也值得考量。

——许伟伟:《西夏都城兴庆府建制小考》

材料三   金中都与金上京是金朝不同时期的都城,通过对二者都城形制的比较,可以揭示出女真人建立的金朝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金王朝统治者从黑龙江金上京南下,力图取代宋朝建立大一统金王朝,他们徙都北京,修建了金中都。金中都遗址的考古发现证实,它已经具备了中华民族统一王朝都城的基本要素,正如范成大指出的,金朝“国之制度,强慕华风,往往不遗余力”。

——刘庆柱:《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与国家认同——关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文化认同的考古学解读》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辽都上京的形态特点是什么?该形态在政治制度上有何体现?为什么?
(2)阅读材料二概括西夏兴庆府的营建有何特征?
(3)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金的中都建设有何特点?对政治制度建设有何影响?为什么?
2020-12-26更新 | 8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鸿胪是古代负责民族交往事务的国家机构。萌芽于商代,周代负责对诸侯和其它民族的交往活动。秦汉时鸿胪为九卿之一,其所负责的事务庞杂:民族事务、外交事务,诸侯王、列候、发属国君主或使臣的机关事务均由其负责,汉初鸿胪在平定“吕后之乱”迎文帝继位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魏晋时期鸿胪的地位从“九卿之一”变为尚书的下属机构,主要承担接待来使、礼仪引导、继位大典等,职能最终定型。唐朝时期,三省均涉猎少数民族事物,鸿胪仅为从三品,仅负责少数民族事务中的接待和生活起居等活动。

——摘编自张冠梓《汉唐鸿胪沿革、执掌与民族交往》

材料二   唐代国力强盛,精神开放,对周边少数民族实行因俗而治政策,并运用和亲、羁縻等方式与比较强大的周边政权缔结和平。周边地区的少数民族不同程度地在与汉族的交往中受到影响,加速了社会的发展和区域开发,唐朝在8世纪前后成为亚洲的中心。

——摘编自赵毅版《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鸿胪沿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稳定边疆的举措及意义。
2023-10-19更新 | 6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