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古代史 >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 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32 题号:2108696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所以君王处理政事,让公卿以至各级官吏进献讽喻诗,乐师进献民间乐曲,史官进献有借鉴意义的史籍,少师诵读箴言,盲人吟咏诗篇……平民则将自己的意见转达给君王……然后由君王斟酌取舍,付之实施。这样,国家的政事得以实行而不违背伦理。

——译自《国语·召公谏厉王弭谤》

材料二   与先秦历史相比,秦汉历史已由宗法集耕型家国同构农耕社会进入到专制个体家国同构农耕社会的发展阶段,虽然其间经历过反复,但是这一发展大势并未改变,并对此后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曹大为等主编《中国大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周议政传统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汉历史“由宗法集耕型家国同构农耕社会进入到专制个体家国同构农耕社会”的表现。(可以从经济、政治、意识形态方面进行作答)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文帝即位之际问题很多,如臣重君轻、匈奴侵边、诸侯王坐大等。针对这些问题,汉文帝采取了柔缓、德孝和刑威思想治理国家。在社会生产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后,他鼓励老百姓勤劳耕作,采取了劝课农桑、轻徭薄赋和宽简行政、平狱缓刑的措施,凡事尽量做到温和、宽厚,以柔缓思想治国。同时,他不仅要求人们在言行方面服从统治,而且要在内心顺服。于是,他增强人们的德孝意识,让人们对“德”与“孝”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了适应统治需要,汉文帝用武力维持了较好的社会秩序,实现了国家安定,有效保障了其治国政策的顺利推行。三种思想和实践相互配合,发挥了积极作用。汉文帝的治国思想和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是汉文帝仁君形象和西汉文景盛世形成的主要原因。

——摘编自周世霞《汉文帝治国思想及实践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述汉文帝的治国思想特点与成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文帝治国思想的历史影响。
2022-07-08更新 | 4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礼仪

材料一   中国古代重视国家礼仪,政府对各种礼仪的内容都有统一要求,抑制了仪法多元各行其是的现象,《史记》记载西汉初年朝廷上“群臣饮酒争功”,刘邦命叔孙通制订了朝拜礼仪,后来进行岁首大典时,“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寿(敬酒)”,刘邦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在中国影响下,古代东亚地区事实上也形成了一个“礼文化圈”。

——摘编自胡新生《礼制的特性与中国文化的礼制印记》等

材料二 《天津条约》签订后,英法等国要求按条约规定及国际惯例,派使节觐见清帝呈递国书,但此后十几年清廷一直阻止使节觐见。1873年,外国驻华公使向清廷发出照会,要求觐见同治帝。随后围绕礼仪问题几经交涉,最终商定公使以鞠躬礼觐见。以下是描述觐见的两则笔记:

(1)依据材料一,概述中国古代国家礼仪的作用。
(2)材料二两则笔记记述的场景是否可信?请说明理由。
2024-04-10更新 | 15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某同学在学习历史时,发现下面三则材料。

材料一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亡,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

——《汉书·景帝纪》

材料三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1)材料一的观点属于哪家学派?中国历史上哪个封建王朝最早采纳了这个学派的主张?
(2)材料二描述的历史现象是什么?这个现象背后体现了汉朝怎样的统治策略?
(3)当时汉朝统治者对材料三中的观点持何种态度?这种态度对中国思想领域产生了什么影响?
(4)上述三则材料中的思想与当时社会状况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请任选一个例子,进行说明。
2022-11-23更新 | 3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