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 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题型:论述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51 题号:21210696
固本强基行稳致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帝制国家控制其臣民的方式主要有三:一是通过照顾臣民基本的物质需求,避免臣民因难以忍受艰困的生活“铤而走险”;二则通过向臣民反复灌输精心筛选的道德教条(大部分是从儒家学说中筛选出来的),使臣民接受或认同现存的统治秩序;三则通过不断监视臣民,从而查出“奸民”并及时加以处理。

——萧公权《中国乡村—论19世纪的帝国控制》


请围绕材料内容,任选角度,自拟论题,运用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相似题推荐

论述题 | 较难 (0.4)
【推荐1】固本强基行稳致远

材料帝制国家控制其臣民的方式主要有三:一是通过照顾臣民基本的物质需求,避免臣民因难以忍受艰困的生活“铤而走险”;二则通过向臣民反复灌输精心筛选的道德教条(大部分是从儒家学说中筛选出来的),使臣民接受或认同现存的统治秩序;三则通过不断监视臣民,从而查出“奸民”并及时加以处理。

——萧公权《中国乡村—论19世纪的帝国控制》


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分析说明材料观点。
2023-11-27更新 | 56次组卷
论述题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之为治, 一本于仁厚,凡赈贫恤患之意,视前代尤为切至。诸州岁歉,必发常平、惠民诸仓粟,或平价以粜,或贷以种食,或直以赈给之,无分于主客户。 ……无可归者,或赋以闲 田,或听隶军籍,或募少壮兴修工役。老疾幼弱不能存者,听官司收养。 …… 因饥疫若厌溺死者,官为埋祭,厌溺死者加赐其家钱粟。

——摘编自《宋史》

材料二


——摘自戚启勋《大气科学》


据材料一、二及所学,提炼一个观点,谈谈你对宋代社会救济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角度全面;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3-03-28更新 | 366次组卷
论述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民国时期的二十六年中,水灾发生24次,旱灾14次,蝗灾9次,疫灾6次,地震10次。……赈灾办法中有农赈一项,也就是放贷的别名。民国二十年秋,洪水为灾,江、淮、汉、运各流域同时泛溢,国民政府看到受灾的农民元气丧尽,引起社会的严重不安,曾于急赈、工赈之外,增办农赈。……拿民国二十三年安徽大旱灾的农赈为例,当时国民政府救灾委员会责成华洋义赈会办理的这次农赈,只是就受灾最重及较重的十五县放出贷款,贷款标准又规定每一互助社由150元至300元为限,每一社员平均只以5元为准。其他没有得到这项贷款的人,更不知有多少。而这项贷款,事实上又往往为地主及富农所把持,加上贷款手续繁多,款贷出时往往农事已误。同时因灾后农家物资普遍缺乏,所以大部分农民多是用贷款购买粮食或清偿旧债,而分配到实际生产方面的,不过极小部分的数目。再加上市场上农产品价格经常跌落,更使农民陷于无法清还贷款的悲惨地位。

——摘编自邓云特《中国救荒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民国时期的农赈”进行合理的历史解释。
2022-03-01更新 | 41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