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古代史 > 春秋战国的纷争与变革 >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 春秋战国的农业、水利、工商业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56 题号:21341344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从春秋战国起土地私有制逐渐成为中国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最为活跃,推动土地私有关系快速发展……战国时的地主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一种是贵族地主,或从奴隶主贵族转化而来,或是因军功受到赏赐土地而来,另一种是通过购买土地形成。一种地主占有大量土地的私有制形式便逐渐形成了。春秋战国之际还出现了自耕农的土地所有关系。有的自耕农是因垦荒或立了小军功而得到少量土地,也有的是因旧贵族没落后成了自耕农,还有国家授田给农民,责其耕种。久而久之,渐渐演变成了私有小块土地的自耕农。他们构成了土地私有制的又一种形式。

——摘编自《中国古代经济简史》

材料二   贵族、官僚大量占田,同时工商业者和高利贷者也可以把他们获得的利润,利息用来购买土地……在历代封建王朝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下,工商业者、高利贷者常常“以末致财,用本守之”。既然明清的封建地主和工商业者积累起来的财富都竞相购置土地,而不投资于工商业,那么自然就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迅速成长了。

——摘编自《中国古代经济简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有哪几种形式?指出土地私有制形成的主要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本”“末”各指什么?材料二描述的经济现象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什么影响?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早在四五千年以前,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古蜀农业已进入锄耕阶段。相传大禹导江为沱,分引岷江上游洪水。先秦时期,成都平原的灌溉系统主要由人工河道、堰塘、大坝、渠、沟等组成,起着排洪和灌溉二重功能。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没有古蜀人千百年来积累起来的丰富治水经验和水利工程技术,就没有后世的都江堰。这也是成都平原农业经济开发四五千年,成都城市历经3000多年仍充满生机的重要原因之一、主要生活在常遭洪水侵害的两河下游的苏美尔人,很早就学会了修建大坝,池塘、沟渠,各个村落在日趋复杂的灌溉工程的建设和维护中逐渐融合和统一。进入青铜时代后,大河两岸城市兴起,谷物成为城市最大的出口产品,平原上许多城市都建造了由运河、大坝、蓄水池、沟渠、引水管等控制的排洪灌溉系统。

即使是商代古蜀第一大城市三星堆,其遗址中也有被洪水冲刷过的痕迹;而美索不达米亚两河爆发洪水往往是在每年的46月,那时,春季谷物已经收获了。成都平原雨量充沛,而美索不达米亚一年中有8个月基本无降雨。因此,古蜀与美索不达米亚两地的灌溉系统各有侧重。乌鲁克、乌尔都曾经是平原上最大的城邦,先后称雄美索不达米亚。但是,它们也尝到了土壤盐碱化的恶果。与此相对应的是,美索不达米亚中部、北部地区地势较高,有天然的排水条件,而且,北部山地有足够的降雨,基本不需要灌溉,这使得巴比伦、尼尼微等“后起之秀”逐渐超越南部城市,成为国际贸易线上最重要的城市。

——摘编自邹一清《古蜀与美索不达米亚-从灌溉系统的比较分析看古代文明的可持续发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蜀与美索不达米亚灌溉系统的相同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蜀与美索不达米亚灌溉系统侧重点不同的影响。
2023-10-29更新 | 12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分别提取材料一中两幅图的信息,并从唯物史观角度指出二者之间的关系。

材料二   唐代租庸调制,务使大家有田地,自可向国家完粮;抽出余暇,为国家义务服役;农业社会里的家庭工业,最重要的是织丝织麻,国家征收他一部分的赢余,也不为病。租庸调制项目分明,有田始有租,有身始有庸,有家始有调。此制的最高用意,在为民制产,在使有身者同时必有田有家,于是对政府征收此轻微的税额,将会觉得易于负担,不感痛苦。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租”“调”的内容,并评价“以庸代役”。

材料三   唐初赋敛之法日租庸调....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取办,无复常准。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吏因缘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至是,炎建议做两税法。

——《资治通鉴》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中期赋税制度变化的原因。
2022-10-30更新 | 6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必须社会地控制自然力,善于利用它,并依人手的劳作,大规模地占有它或驯服它。这种必要在产业史上,有最决定的作用。例如:埃及、朗巴底、荷兰等处的治水工作。印度与波斯的治水工作,也是如此。这些国家借人工第5页共6页运河所行的灌溉,不仅供土地以不可缺少的水,并在淤泥的形式上,由山上流下矿物性肥料。阿拉伯人统治下的西班牙与西西里的产业繁荣的秘密,就是在灌溉工事上面。”

——《资本论》第1

材料二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丰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

——西汉·晁错《论贵粟疏》

材料三   白居易诗《朱陈村》描写了唐代农村生活景象:“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氤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请回答:
(1)战国、秦汉时期的中国统治者在“控制自然力”方面非常重视水利工程建设。结合所学知识各举一例并说明其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合材料三,概括自然经济的特征。
2021-04-02更新 | 5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