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近现代史 > 两次鸦片战争 > 开眼看世界的人-林则徐、魏源、徐继畬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37 题号:2138545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如内地之放排枪,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须辗转移时,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求其良且熟焉,亦无他深巧耳……盖内地将弁兵丁,虽不乏久历戎行之人,而皆觌面接仗。相距十里八里,彼此不见面而接仗者,未之前闻……第一要大炮得用,今此一物置之不讲,真令岳、韩束手,奈何奈何!

——摘编自林则徐谪戍伊犁途中致友人的信函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在中国社会发生的洋务运动,是一场清政府为了拯救其垂危统治,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创办和发展军事工业、民用工业企业,编练建设新式海军海防,并相应培养新型人才为中心,以达到富强目的的活动。因此,不管清政府从事改革的洋务派自觉或不自觉、有意识或无意识,他们的言行,在一定时期里是体现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要求的。

夏东元著《洋务运动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林则徐的信关注到什么问题。以此为视角并结合所学,阐述魏源是如何揭开“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的序幕的。
(2)根据材料二,概括洋务运动的目的,并结合所学列举两个“军事工业”。简要谈谈你对洋务运动“在一定时期里是体现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要求”的认识。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世界文明的发展是各种文明的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结果,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交流的过程中出现过“中学西传”为主到“西学东渐”为主再到如今东西文化双向交流频繁的演变趋势。

材料一   不同文明的相遇必然涉及到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理解。从15世纪的大航海时代到19世纪中叶的鸦片战争,中外文明的交往变化起伏,中国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也随之发生变化。郑和七次下西洋,沿途到过30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进行物品和人员的交流。徐光启与利玛窦合译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所著《农政全书》包含了一部分西方新知识,还同汤若望合作修订历法.林则徐虎门销烟,编写《四洲志》,购置西方大炮加强防务。

材料二   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

——摘自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及所知识,归纳郑和、徐光启、林则徐、康有为对外部世界认识或态度的不同。
(2)根据上述材料,简要谈谈你对“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关系的认识。
2020-10-01更新 | 5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后期开始,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先后来华,与徐光启等到人合作,开展翻译活动,把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和水利等近代科学技术介绍到中国,把儒学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

材料二: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陆续设立培养翻译人才的学校和译书机构。90年代中期,梁启超收集部分已译西书目录,按西学、西政等编成《西学书目录》,并指出:“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

材料三:17-18世纪欧洲出现了一股“中国热”,许多思想家对中国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法国的伏尔泰在《风俗论》指出....人类肯定想象不出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一切都由一级从属一级的衙门来裁决,官员必须经过好几次严格的考试才被录用。……他们的孔子不创新说,不立新礼;他不做受神启者,也不做先知。他是传授古代法律的贤明官吏。我们有时不恰当地(把他的学说)称为“儒教”,其实他并没有宗教,……孔子只是以道德谆谆告诫人,而不宣扬什么奥义。”

材料四: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明末清初翻译的内容。对比材料一、二,说明19世纪中后期翻译活动出现的新变化。
(2)依据材料一、三,指出17~18世纪欧洲出现“中国热”的原因。概述伏尔泰笔下的中国形象并分析其目的。
(3)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译书活动产生的影响。
2020-03-18更新 | 5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梁启超笔下的甲午战争中国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在甲午战争后写了《戊戌政变记》,发表了自己对战争的看法,以下——节选了日记中相关内容:

“唤起吾国民四千年之大梦,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吾国之大患,由国家视其民为奴隶,积之既久,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彼奴隶者苟抗颜而干预主人之家事,主人必艴然而怒,非摈斥则谴责耳。故奴隶于主人之事,罕有关心者,非其性然也,势使之然也。吾国之人视国事若于己无与焉,虽经国耻历国难,而漠然不以动其心者,非其性然也,势使然也。

……故非受巨创负深痛,固不足以震动之。昔日本当安政间,受浦贺米舰一言之挫辱,而国民蜂起,遂成维新。吾国则一经庚申圆明园之变,再经甲申圆明园之变,再经马江之变,而十八行省之民,犹不知痛痒,未学稍改其顽固嚣张之习。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之债款既输,而鼾睡之声,乃渐惊起,此亦事之无如何者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昔日本当安政间,……,遂成维新。“是指哪一年发生的什么事件?
(2)材料中的“两次圆明园之变”之那两次事件?你对作者这两次事件后国民“未学稍改其顽固嚣张之习”的结论是否同意?并说明理由。
(3)你如何理解梁启超笔下的甲午战争?
2020-04-23更新 | 5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