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交流与传播 >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21 题号:214466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博洛尼亚大学地处意大利北端、雷诺河畔,是欧、非、亚三大洲的交通要道和贸易中心。作为一个自由城市,博洛尼亚在11世纪繁荣起来,各路商旅络绎不绝,商业纠纷比比皆是。1088年,被后人誉为“法律之灯”的欧内乌斯在博洛尼亚创办了法律学校(博洛尼亚大学的前身之一),他杰出的声望招来了大批老师和学生。在博洛尼亚大学,老师成立自己的行会,学生也有自己的社团,慕名而来的学生数量众多,并且大多出身尊贵,地位显赫,反而获得了大学的掌控权,教师仅保留对学生进行考试、发放教学资格证书或制定公共试用期的权力。

——摘编自李飞《大学的前世今生》

材料二   20世纪以来,德国哥廷根大学被誉为“数学的麦加”。但自1933年德国颁布了《重设公职人员法》以来,多名数学家被迫离职。截至1935年底,巴有44名德国数学家被迫离职,其中以犹太学者居多。1941年底,日本偷袭珍珠港后,应用数学的重要性成为共识。德国数学家库朗在纽约大学创办了库朗数学科学研究所,涵盖了数学、力学、计算机、统计和概率论等研究方向,其研究团队中成长出了9位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彰显了巨大的成效,研究所也被誉为“世界应用数学分析之都”。

——摘编自李工真《20世纪“世界数学研究中心”的洲际转移》

(1)根据材料一、概括博洛尼亚大学创立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人才流亡美国的影响。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朝时蒙古人是统治民众,但到中原来的主要是一部分宗室贵族和军队,连带军人家属在内,不过几十万人;除他们之外,还有大量的色目人迁移到中国的土地上。所谓“色目”,泛指此时在华的西北、西域以至欧洲民族,并非某种单一民族,这些人据学者推测,应该不少于100多万;此外,契丹人、女真人以及被蒙古人强迫迁居的高丽人,与原居北方的汉族共同构成元朝的北方“汉人”。因此,元朝的胡化影响不仅来自于东北、西北的游牧民族,还来自于更遥远的西方半农半牧民族或商业民族。也许可以说,这时的“胡化”实际上乃是一种文化多元化。

——摘编自曹文柱、赵世瑜《中国社会史》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新的国际移民浪潮,移民的流向发生根本性逆转,主流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移居。而劳动移民成为移民主体,其中高素质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移民成为突出现象,同时也形成了一支以大量的难民、非法移民以及女性移民为主体的廉价劳动力移民群体。

——摘编自李其荣《经济全球化与国际人口迁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朝移民的特点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二战后国际移民的原因有哪些?
2023-09-06更新 | 4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民族政策的三个阶段

阶段“盎格鲁一致性”政策时期“熔炉”政策时期文化多元主义政策
时间建国初至20世纪初20世纪初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20世纪60年代至今
概况美国政府延续英国殖民者政策,对印第安人采取全面强制政策。从教育政策、唯英语语言教育政策、传教、土地私有化,授予公民权等方面入手,试图以“父亲”的角色将“未被文明开化”的“孩子”印第安人转化为文明的美国人。1863年,颁布《解放奴隶宣言》给予黑奴一定的人身权利移民在混合过程中逐渐美国化。使移民抛弃原有种族现念。完全混合为一个美国人。国家先后颁布了《惩治破坏活动法》《惩治煽动叛乱法》及《驱逐外侨法案》等法律强调各民族文化在美国制度文化框架下独立存在。美国文化则是这些所有民族文化的总和。1965年出台《移民与国籍法》,并调节相关法律,在就学和就业中考虑种族因素,给予一定的“配额”优惠政策

——摘编自李乔杨《美国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研究》

材料二   新中国全面建设初期,党在调控民族关系的过程中,始终高度重视少数民族的特殊性,把民族工作摆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在追求民族平等的基础上,主张让少数民族自己管理本民族的事务。依据各民族的不同习俗,科学制定不同的民主政策;提倡大量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干部;主张在社会改革和经济发展中更多地照顾少数民族的感情和利益,实行有别于内地汉族地区的优惠政策。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反分裂国家法》等,用法律的武器捍卫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成果,并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为沿线民族地区的发展注入活力。

——摘编自邓钢《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历史经验及思想政治教育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民族政策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影响美国民族政策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民族政策优越性的表现。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民族政策的认识。
2023-10-11更新 | 12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希特勒统治德国以前,世界的科学教育中心不在美国,而在德国。19世纪后半叶,德国就进入了科学与教育的辉煌时代,超越了英国和法国,成为世界科学文化中心……截至1933年,德国共有32名获奖者,美国只有5名获奖者。希特勒上台以后,推行种族主义政策,使得50万犹太人被迫流亡他乡,美国接收了这些难民中的四分之一,并给难民中的知识精英们提供施展才华的环境,使得世界科学文化中心发生了一次洲际大转移,从欧洲转到了北美洲,从德国转移到了美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1945年,德国的三项诺贝尔科学奖得主在世者只剩14名,而美国已经有25名。难民知识精英们把德国学术体系中最先进的方法论和最严谨的学风带到了美国,奠定了美国在全世界科学教育上的领先地位。到今天,美国的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得主已经超过200名,有的年份的三项诺贝尔科学奖甚至被美国科学家包揽。

——摘编自李工真《文化的流亡》

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一结束,首先离去的当然是来自欧洲的犹太难民。他们感谢上海这个“诺亚方舟”使自己免遭纳粹毒手,但他们毕竟只是把上海看作临时避难地,并无长期居留的思想准备。一俟世界各地硝烟散尽,和平恢复,他们便着手去寻找一个可以永久居留的新家园。此外,他们大都有家属和亲友没能逃离欧洲或逃到了世界上其他地方,在战时与他们失去了联系,因此战争一结束,他们便急于探寻亲人的下落或去与亲人团聚。这也是他们在战后急于离开上海的一个原因。

——潘光、周国建《二战后在华犹太人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希特勒迫害犹太人的原因。对德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概括欧洲难民知识精英们对美国发展作出的贡献。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海成为容纳犹太难民“诺亚方舟”的背景。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部分欧洲犹太难民离开中国的原因。
2021-03-13更新 | 21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