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古代史 >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50 题号:2151240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万历六年(1578年),全国征收的棉花中,山东、河南、山西、河北四省占比已达85.9%。清代河南棉花种植区域已遍及全省。如豫北彰德府内黄县棉花产量大,“出贩于山西泽潞诸州县”;林县“户无贫富,妇女皆以纺织为主业,所制棉布质坚耐久,名曰家机布,除备服用外,运销泽、潞等处”;卫辉滑县“所有输出物产,不过棉花一种”;许州五女镇不仅是棉布交易市场之一、而且有“染工三四百人,终岁操作供给秦晋布客之所需要”,所产出的丈六布“行销秦晋两省极多”;石固镇的二八布被“秦晋布商,终岁搬运。许昌东、北两区之织妇亦极终岁勤动矣”。

——摘编自王林林《明清晋豫商路兴衰探析》

材料二   随着民族工业的发展,一些实业家开始注意中国农作物品种的改良问题。上海德大纱厂创办人曾呼吁改良中国棉种和扩大植棉面积,并亲自编写《植棉改良浅说》一书,散发给纺织界同仁及棉农,以传播植棉改良知识。1914年,他在筹办德大纱厂时,开办了穆氏植棉试验场,引进美国长纤维棉种。经过探索,优质棉种试种在第三年获得成功,产量比一般农家旧的棉种高出五六倍。不久,上海工商界名流联合发起并组织了中华植棉改良社。开辟了更大规模的植棉试验场,推广美国优质棉种。

——摘编自戴鞍钢《民族工业与近代中国农村》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河南植棉业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初年植棉改良行动兴起的有利条件。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棉纺织业发展的认识。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在历史上既是粮食大国,又是“饥荒之国”。历代统治者都把稳定和发展农业生产,存粮备荒放在治国安邦的重要位置。即使如此,中国古代的粮食安全问题依然严峻。由于古代农业生产水平的限制,粮食安全只能停留在维持最低生活需求的层次。宋元至明清时期,虽然粮食亩产量明显增加,但人口的迅速增长使粮食需求剧增。历代统治者在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时,都立足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往往忽视了粮食自由贸易对粮食安全的作用。即使粮食产量不断增长,但大量土地和粮食掌握在官僚、士绅、地主手中,普通农民在缴纳政府各种赋税后,面临饥荒的风险更大,加之社会救济体系的不完善,粮食安全的水平也大大降低。

——摘编自吴宾等《试论中国古代的粮食安全观》

材料二     棉花自宋代传入中国后,因其满足人们盖被之需的重要作用而为历代统治者所督导推广,到明代棉作已遍及全国各区。……到了清代中叶,人口急剧增长的巨大压力一方面推动棉花种植继续向更广大区域分散,另一方面又进一步推动各种农作物首先是粮食和棉花向着各自适宜的地区集中。……手工棉纺织业也从发达的江南而几乎“广布到全国的每个州县去了”,呈现出时人所称的“棉花寸土皆有”,“织机十室必有”的景象。

——摘引自《城乡产业互动与近代内地民族棉纺织企业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严峻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棉纺织业发展的特点和原因。
2019-11-05更新 | 7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张居正(-1582)改革的内容之一是清丈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把田赋、原先按户征派的力役和其他各种名目的杂税合编为一条,统一按田亩核算,“计亩征银”;官府用取代力役的丁银雇人服役;取消里甲征收的环节,统一由官府收解。

材料二 “白银时代”为何会最终奠定于明代前中期,内在的驱动机制到底为何?总结来说,学界对此问题的解答不外乎以下几点: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产出的手工制品大量出口导致中国出现大量顺差;明代历时漫长的赋役财政改革的结果是贡赋体制日益嵌入白银的运作,规模渐趋庞大,形成了贡赋纳银运作体制;明初政府发行的宝钞由于是不兑换纸币,发行制度存在严重缺陷,导致其贬值急速,迅速走向崩解。

——摘编自邱永志《元明变迁与明代货币白银化的体制促因》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一条鞭法”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影响。
2022-01-27更新 | 9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契约的有关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3691487年徽州427件土地买卖契约使用宝钞、谷物、绢布、白银情况

——据万明《明清徽州社会经济资料丛编》等整理

材料二   建文三年侯官县江十郎卖山契

侯官县二十四都住人江十郎,承祖有山数号,坐落二十五都,土名……今录出东西南北四至明白。今且因为年老,日食缺乏用度,遂将上项铺后等山出卖。今托得本里王文禄,引到本都方彦诚前来出头就买,三面与买主引进人议定,情愿将上项山定价宝钞捌百贯文,其买价钱钞就时交讫,别无留寄。所卖山段系自己物业,与房分伯叔兄弟侄无干涉,亦不曾重张典挂外人财物。如有此情,别路良业赔,罚银壹拾陆两抵还买主无词。

建文叁年玖月日

立卖契人江十郎(花押)

中人王文禄(花押)代书人池九才(花押)

——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明清福建经济契约文书选辑》

材料三   日前发现的契约文书呈现出数量多、分布广、价值大等特点,是中国历史变迁最生动的载体,它们就像一个个的点,是古人经济交易活动最真实的写照。日本学者寺田浩明认为:只要接触过明清时期民间文书史料集的人都会认为,当时的一般民众的日常生活或日常的社会关系都是依靠这些相互性“契”或“约”来支撑的。就契约文书的内容与格式而言,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又具有极大的相似性,从此出发可以让我们对于中国文化有更为深层的理解。

——摘编自仲伟民等《契约文书对中国历史研究的重要意义》

(1)写出材料一中反映白银使用情况图例的序号,说明判断的理由。
(2)根据材料一、二,提炼明朝土地买卖的相关信息。
(3)结合上述材料与所学,概述契约在经济与社会中的作用。契约文书“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又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反映出中国文化有何特点?
2023-12-18更新 | 4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