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交流与传播 >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106 题号:21560809
官学与私学

材料一   西周官学分为国学和乡学。国学设在周天子所在的王城和各诸侯国的国都,分小学与大学两级。小学在城内宫廷中,大学在南郊。高级贵族子弟入学较早,中低级贵族子弟入学较迟。乡学是地方学校的总称,又分为庠、序、校、塾等。国学的教学内容包括德、行、艺、仪四个方面,基本为礼仪、乐舞、射箭、驾车、书法、计算等六艺教育。西周的教育制度是政教不分、官师合一的。教师都由官吏兼任,官即是师,师即是官。师者必为官或退仕。国之重臣太师、太保、太傅,也即是帝王之师。西周末年,官学日趋衰废。周平王迁都洛邑时,王宫里的一些文化官吏流落到各地,他们中有些人逐渐带徒授业,转化为私学的教师。到了春秋末期,各家学派各自创办私学,儒、墨两家的私学,成为当时的“显学”,中国古代学校教育史上便出现了两种学校教育制度,一是官学,一是私学。嗣后,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延绵不绝。

材料二   孔子私学的学生主要是由平民组成,真正来自贵族的只有少数几人。史书中记载当时私学的规模“孔子弟子,盖三千焉”,只要略为著名的士,差不多都“率其群徒,辨其谈说”。孔子要培养的是维护奴隶制的卫道士——君子,韩非需要的是懂得和坚决实行“法制”路线的“智术能法之士”。儒家“子以四教:文、行、忠、信”,重视政治思想和道德规范教育。墨家学派主张“凡天下群百工:轮、车、陶、冶、梓、匠,使各从事其所能”。法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提出“富国以农”“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

(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周官学的特点。
(2)依据上述材料,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创办给教育带来的新变化。结合所学,分析这些变化产生的影响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代以来,国际交往愈发便捷,世界各国对中国的认识不断深入,外国历史教科书中的中国形象逐渐变得丰满和立体。

加拿大中学历史教科书1998年版与2012年版目录对照表(节选)

1998年版(旧版)

2012年版(新版)

第一单元       铸造文明,500--1200

第一章             中世纪早期的欧洲

第二章             欧洲中世纪的鼎盛时期

第三章             早期中国文明

历史之窗:甲骨文之谜

中华文明的起源

统一和整合

黄金时代:唐朝,618--907

第二单元             中世纪视角,1100--1400
第三单元             欧洲的繁荣,1400--1700
第四单元             王国和朝代,900--1600
第十三章             中国:世界强国

历史之窗:《红楼梦》

宋代:中国的文艺复兴,907--1276

元朝:1271--1368

明朝:1368--1644

第一单元       觉醒的文明
第一章             早期中国的文明

地理如何促进文明?

我们如何判断文明何时开始?

人们如何和谐相处?

中国发明如何影响世界?

回顾:中国的早期文明

第二章                    中世纪之前的欧洲
第二单元             中世纪
第七章                    中世纪的日本
早期的中国如何影响日本文明?
第三单元             文明、接触与变化
第十二章             中国:世界强国

宋朝如何实现文艺复兴?

宋代艺术如何反映中国社会?

中国如何重新成为中国?

探究:为何我们把盘子叫做China

——胡译匀、何昕《加拿大当代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中国形象》

根据上述材料,阐述中国形象发生的积极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相应认识。(要求:变化源自材料,自拟标题,认识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4-05-14更新 | 3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印者,信也”。方寸大小却具有特殊的社会功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比如,古代私印通常用作“祈祥厌胜之配饰”,战国、秦汉时人们就会择言语制成印章,汉代曾流行在正月卯日佩带刚卯、严卯双印以避邪痛的风俗。

——摘编自沙孟海《印学史》

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古代印章所具有的功能或价值,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功能或价值不少于三种,且不得与材料中的“祈祥厌胜之配饰”重复,分别阐述: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2024-05-19更新 | 3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英博物馆是世界上第一座国家博物馆。从19世纪开始,议会出资以国家力量收购了来自国内外的大量藏品,将大英博物馆原有的勋章、自然和人工制品部拓展转化为东方古物、希腊罗马古物、钱币与勋章、英国与中世纪古物等部门。同时,国家将博物馆定义为一个重要的公众教育机构,取消了严格的参观人数和参观资格限制,尽最大可能让英国的每个民众都能够便利地在大英博物馆参观或者学习,儿童和妇女也都获准进入大英博物馆阅览室,博物馆的受众慢慢由精英向大众转变,大英博物馆真正成为一个文化、教育空间。

——摘编自洪霞、谢小琴《从精英掌控到大众文化空间——19世纪上半叶大英博物馆的建构与功能转换》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爱国主义情绪在欧洲蔓延,欧洲各主要国家博物馆都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20世纪20年代后,西欧各国普遍成立军事博物馆。法国出现了“发现宫”、大众艺术和传统习俗博物馆等全新的博物馆类型,回避了文物或标本,而将物理、化学等纯科学引入到博物馆中。1925年对外开放的德意志博物馆同样以与科学技术有关的实物为主要藏品。德国还建立了大量的地方博物馆,宣传当地的历史和重要文物,纳粹上台后将这些博物馆纳入政治宣传系统当中。苏联创立了革命历史类博物馆,并支持地方博物馆的发展,突出博物馆为人民所有、为千百万劳动群众服务的宗旨,马克思列宁主义成为博物馆活动的基础。

—摘编自陈京红主编《博物馆学概论》

材料三   近些年来,除去来自联邦基金会的少量拨款外,美国公、私立博物馆的事业经费基本都依赖自筹。美国政府规定,向文教事业捐款可获得减税优惠,因此多数博物馆能够从社会上募集到大量捐款。在举办专题展览等活动时,博物馆常常在宣传材料中提及赞助者名称,并举办招待会,以此争取企业的经费捐助,或要求企业承担某项工作,如免费为展览印刷图册等。美国几乎所有的博物馆都实行会员制度,会员每年缴纳会费,即可享受免费进馆、购物折扣等优待。在文物保护、展览讲解及各项研究工作中,美国博物馆都引入义工参与,既有利于减少运营成本,又密切了博物馆与公众文化生活的联系。

—摘编自王宏钧主编《中国博物馆学基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上半叶大英博物馆发展变化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一战后欧洲博物馆出现的新变化。
(3)根据材料三,指出美国博物馆解决资金短缺问题的途径。
(4)结合上述材料,总结近代以来博物馆发展的历史经验。
2024-04-15更新 | 7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