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史(旧) > 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 > 探索生命起源之谜 > 生物进化论的形成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20 题号:2162641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李时珍青年时代三次乡试不中,遂随父学医。医疗实践中,他发现历代医书谬误不少且多偏激守旧,遂立志对旧本草书籍进行全面整理和补充。为此,他“渔猎群书,搜罗百氏”,带着研究本草的思路深入实地考察。为解决疑难,他拜农民、车夫、樵夫等人为师搜集了大量的标本和民间单方,对药物的生长、分布情况作了详尽的记录。历经27年,李时珍终于在 1578 年完成了近200 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这部著作自问世以来,在国内狐转翻刻近200次,并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广泛流传于世界。达尔文称李时珍不仅是医学家,而且是一个博物学家,他的进化论思想没取并引用了《本草纲目》的理论和例证。

——摘编自王剑等《论李时珍<本草纲目>的伟大贡献及学术价值》

材料二   虽然达尔文的父亲非常希望其成为一名牧师,但他进入剑桥大学基督学院后,很快失去了对神学的兴趣,反而阅读了大量生物学方面的著作。在剑桥大学的亨斯罗教授的指荐下,1831年,达尔文乘坐军舰贝格尔号进行了长达5年的环球考察。达尔文收集到了大量关于生物变异的实例,并获得了最初的物种起源问题意识。为证明生物进化与人工育种之间的联系,达尔文对 150 多种家鸽进行研究。1832年,达尔文将其想法写成一篇35 页的纲领;1840 年又写下物种起源的论著提纲,直到1859 年《物种起源》第一版才出版。在此后数十年,达尔文出版多部著作继续阐述进化论思想。

——摘编自包庆德等《进化论:自然选择与生物进化及其内在奥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时珍和达尔文成为伟大科学家的共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本草纲目》和《物种起源》产生的社会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两部著作的当代价值。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自“文艺复兴运动”起,欧洲开始独步世界文明的前列;“发现新大陆”后,更开始了世界性的扩张,到19世纪后半期,欧洲列强挟工业革命唤起的强大威力,基本上实现了对全球的统治。在那个时代,“生存竞争”“优胜劣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等这样一些思想,很合乎欧洲人的胃口。于是,达尔文认为仅适用于生物界的“进化论”,被“误读”为也是“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达尔文主义”变成了“社会达尔文主义”。

19世纪后期,严复(1854-1921)被派遣到英国留学。从一个“温良恭俭让”的政治文化氛围中,来到一个充满竞争精神的国度,加上欧洲社会的公共传媒与社会舆论弥漫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浸染,使严复对欧洲文明的认知和他对中西文化的比较,不能不受影响。他认为:中国应当向欧洲学习的东西,比“坚船利炮”和工业科技以及自然科学更重要也更为根本的是欧洲的“人文典章”。严复把《进化论与伦理学》译为《天演论》之后,“进化论”适合于“生物界”的思想与内容被完全略去。这样,“进化论”就成为专门适合于“人类社会”的理论了。

——据纪坡民《“误译”和“误读”,把“伦理学”丢了——从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到严复的〈天演论〉》整理

材料二在《天演论》中,严复接受了斯宾塞”适者生存”的口号,且加上了“物竞天择,优胜劣败”这八个字。《天演论》出版后,风靡中国思想界。梁启超因之宣讲进化者天地之公例也;胡洪梓也因之取“适者生存”之意改名为胡适;五四时期,陈独秀则作了进一步发挥,“进化论者之言曰:吾人之心,乃动物的感觉之继续。强大之族,人性兽性同时发展”。但在看到西方功利文化的恶果后,严复日益认识到中国保持“国种特性”的重要,进而开始从学习西方转而向中国传统文化寻求答案,遗嘱中更是提出:“须知中国不灭,旧法可损益,必不可扳。”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进化论”适用对象的变化,并分别分析欧洲和严复“误读”、“误译”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严复对进化论态度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严复态度发生变化的原因。

2018-05-08更新 | 13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赫伯特·斯宾塞(1820—1903年),英国社会学家,社会达尔文主义者。他认为,人类社会是由低级向高级逐渐发展的,最终会达到“理想状态”。而人类社会要达到理想状态,只有通过自然选择才能实现,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他解释说,人们的素质不同,强者富有竞争力,因而能成为社会的统治者和有产者,弱者由于无能懒惰丧失竞争力,只能成为贫穷的劳动者。他反对英国政府制定《济贫法》,认为政府的作用就是保障人们的政治自由,使人们发挥出最大的能力。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材料二   张东荪在1919年发表《第三种文明》一文,他指出,人类文明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习惯与迷信的文明,是宗教文明;第二时期,自由与竞争的文明,是个人主义与国家主义的文明;第三时期,互助协同的文明,是社会主义与世界主义的文明。他还认为中国应倡导第三种文明,而不应提倡第二种文明,“个人主义”“国家主义”“资本主义”已到了末日,因为“资本主义存在一天,阶级悬隔愈大一天,社会会发生爆裂”,“国家主义存在一天,武力则愈加强悍一天,结果没有不发生惨剧的”。

——摘编自王奇生《革命与反革命》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斯宾塞和张东荪思想提出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东荪与斯宾塞思想的不同之处,并对张东荪的思想进行简要评价。
2017-08-10更新 | 13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的先进农业科技及生产工具是通过丝绸之路传至国外,对当时世界农业产品质量、数量及对人民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摘自缪祥山《海上丝绸之路与古代农业科技文化交流》


(1)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对世界农业发展的贡献,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开通丝绸之路的时间,列举我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

材料二   “近代自然科学是希腊思想传统的直接继承者,它借助于复兴古典学术和强调人的全面教养的人文主义而不断发展起来。它继承和发扬了希腊思想中把理性和知识作为人的基本存在方式,也是习得理想人性的基本方式的精神遗产。”

——摘自王荣江《近代科学的发生及其相关问题研究》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思想文化基础,分析西方科技在近代以来持续发展的原因。

材料三   波普尔认为,确定性知识的不可能,并不意味着我们知识增长和进步的不可能。我们可以通过某些批判,发现自身的错误并在认识自身错误的学习过程中增进我们的知识。

——摘自王荣江《(近代科学的发生及其相关问题研究》)


(3)试以近代科学史上的历史事件为例说明材料三观点。
(4)综上,谈谈你对科技发展的认识。
2018-05-08更新 | 12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