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近现代史 >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 敌后战场的抗战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67 题号:2162786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劳动模范评选制度起源于陕甘宁边区评选劳动英雄和模范工作者运动。1939年,边区政府陆续颁布了《陕甘宁边区人民生产奖励条例》、《督导民众生产运动奖励条例》等,对在生产运动中取得重大成绩者予以奖励。1940年至1942年,每年都开展评选劳动英雄和模范工作者活动,三年里,在工厂、农村、政府机关和军队中涌现出吴满有、赵占魁、刘建章和李位等近千名劳动英雄。在生产运动高涨的地方,劳动英雄已成为群众第一个尊敬的对象,而二流子却受到群众普遍的鄙视19451月,毛泽东对劳模这样评价:你们是全中华民族的模范人物,是推动各方面人民事业胜利前进的骨干,是人民政府的可靠支柱和人民政府联系广大群众的桥梁。

——摘自李珂《楷模与引领:劳动模范评选制度的嬗变与省思》

材料二:

50年代初期

1950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是建国以来的首届劳模大会,评选出的新中国第一代劳模主要是革命战争中已逝的英雄和烈士,以及在新中国建设过程中积极生产的先进工作者。

1956年开始

劳模评选开始从强调体力劳动转为强调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这一时期的劳模人物中工人阶级占大多数,农民所占比例相对减少。

1978年至今

1982年,国家将奖励劳模写入宪法。1989年后国务院规定基本每五年表彰一次全国劳模和先进工作者,一直延续至今。2005年第一次将进城务工人员及民营企业家列入评选范围,第一次将劳模人选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公示。2018年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奖励了来自不同行业和国家的110位优秀代表。

——郭莹《建国以来中共劳模评选的历史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共产党建立劳动模范评选制度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劳模评选的目的,并简析改革开放以来劳模评选制度变化的原因。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教材封面、编者的话及目录节选。



图1                            
一报国仇
二中国飞机和日本飞机的标志
三防空的方法
四可怕的奈气
五防毒的方法
六英勇的阎海文烈士
七慰劳仿病
八救护演习
图2

材料二教材部分内容节选:《报国仇》歌、《我是小侦探》。



图3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中共“胶东国防教育委员会”于 1938年八月初版的《国防国语课本》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国防国语课本》内容是围绕哪几方面来编写的,并概括其编写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国防国语课本》的历史作用。
2024-01-25更新 | 1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日本帝国主义对国民党的诱降,国际上东方慕尼黑会议的酝酿,国民党五中全会反动方针的制定,国民党反共活动的加紧,使投降分裂倒退成为时局的最大危险。1939年6月7日,中共中央及时地向党内发出关于反对投降危险的指示。……毛泽东指出:“现在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既不是一切联合否认斗争,又不是一切斗争否认联合,而是综合联合和斗争两方面的政策”。他将这一政策具体化为十项原则,并相应地制定了共产党关于政权组织、劳动、土地、税收、锄奸、人民权利、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各项具体政策。

——摘编自王桧林《中国现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共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背景,并结合所学简述中共在这一政策指导下加强“政权组织”的措施。

材料二   毛泽东在1949年6月30日发表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从理论上指导了建国准备工作,并用以统一各阶级、各党派、各团体参加建国准备工作的思想认识。8月5日,美国国务院发表《美中关系白皮书》,毛泽东连续为新华社撰写系列评论,批驳白皮书对中国革命的看法……毛泽东提出“革命形势日益开展,一切民主力量亟宜加强团结,共同奋斗,以期早日消灭中国反动势力”,“为此目的,实有召集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及无党派民主人士的代表们共同协商的必要”。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召开,29日顺利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背景和取得的主要成果,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性质。
2024-02-01更新 | 3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30年代兴起的新启蒙运动,是一场以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追求“民族自觉和自信”的思想文化运动。它是顺应着“中国团结救亡,民族解放,争取自由,民主政治”的时代需要而发生的。当时国民党实行文化专制,日本在东北推行“奴化”教育,思想文化界的焦点已经从五四时期的国家意识逐步转向民族意识。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得到了广泛传播,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中国共产党努力建构以马克思主义为中心的主体文化。马克思主义者逐渐由五四时期的“世界性”转向了“民族性”,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口号,“中国化”最主要是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依据中国的特点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民族的特殊形式之下表现出来”,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毛泽东在1940年《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了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文化主张,中国共产党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奠定了传统文化现代化的理论和现实基础。中国共产党以此为指导思想成功地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摘编自张江芬《论新启蒙运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1)根据材料,概括新启蒙运动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启蒙运动的历史意义。
今日更新 | 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