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 动荡中变化的社会生活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262 题号:2164943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81930年间的上海:到处是人潮,在各种交通工具之间,在老式和新式汽车之间,在为争得人力车费而疯狂奔跑的苦力之间,冒险地挤来挤去;远处传来一阵阵清脆的打麻将牌声以及在回力球场和跑狗场里赌博的喧闹声;满街幽微地散发着甘甜而辛辣的鸦片烟气味;无数乞丐及衣不蔽体、蓬头垢面的孩子们哀声乞讨;里弄里,家庭主妇们倒洗马桶的声音和生煤球炉子的青烟以及横跨弄堂的晾衣竹竿上挂着的“万国旗”,使里弄显得狭窄、杂乱和压抑。

——摘编自严昌洪《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

材料二   19341月,毛泽东指出:“我们要胜利,一定还要做很多的工作……解决群众的穿衣问题,吃饭问题,住房问题,柴米油盐问题,疾病卫生问题,婚姻问题。总之,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

——摘自《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材料三   19457月,黄炎培访问延安后在日记中写到:当地老百姓衣服整洁,乡村来的妇女不穿裙,皆是天足,没有发现绅士式的男子和涂脂抹粉、洒香水、高跟鞋等摩登装束的女子,没有褴褛污秽的流浪者,在街上没有看见过面带烟容而颓唐的人。

——摘编自黄炎培《八十年来》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当时上海社会生活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延安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2024·江西·模拟预测 查看更多[6]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腊日已成为合家欢聚的重要民俗节日,每到腊日,朝廷都要“纵吏民宴饮”,还要发放钱物作为腊祭之费,地方吏卒也有腊钱、腊肉。人们在腊日期间休息、团聚,放松一年紧张的生活,“烹羊忽羔,斗酒自劳”,尽情享受天伦之乐,感受家庭的温暖。……腊祭是岁终祭祀祖先及与人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神灵的活动。微博评价“腊祭百神”中最重要的是祖先神。崔定《四民月令》曾描绘岁终祭祖的过程:正旦,闽家大小在家长的率领下,进酒降神,洁祀祖先。然后按次序列于先祖之前,子妇曾孙依次向尊长进酒祝寿,气氛温馨欢乐。

——摘编自贾艳红《汉代民间信仰的社会功能探析》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西学之风在中国逐渐兴起,科举不再是进入仕途的唯一途径,读书人逐渐放弃了对文昌神的信仰。1905年废除科举,文昌神不再流行,甚至无人信奉。中华民政府成立后,视“迷信为进化之障碍”,颁布了一系列办法、条例以限制社会中的迷信活动,并督。警察机关践行。跳大神、巫蛊等迷信活动随政府禁令而得到控制,微博贵州仁怀“奉文禁革,其习息”,上海法华乡延巫治病之风“稍载矣”,辽宁凤城自设巡警后“不时捕治,巫风渐息矣”。

——摘编自赵英兰等《民国时期社会信仰态势嬗变之缘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汉代腊日成为重要民俗节日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以来民间信仰出现的变化,并简析其作用。
2022-01-05更新 | 12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头饰与服装与社会风尚是一种记忆,是一种语言,是一种文化。它的变化是以非文本方式记录着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历史变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45年清顺治皇帝发布命令历史上著名的“剃发令”。宣布“京城内外,直隶各省,限旬日尽行剃完”,否则“杀无赦”。从此,头发之去留,不再是个人的喜好,也不再是一个伦理的问题,而是把剃发作为一种表示归顺的标志,上升成了一个严肃的政治问题…

武昌起义胜利后,独立各省很自然地把剪除辫子作为去旧图新的标志。当时《越风》杂志载文说:“不剪发不算革命,并且也不算时髦,走不进大衙门去说话,走不进学堂去读书。”一时间,剪辫的浪潮便如风起云涌,浩浩荡荡,迅速席卷大江南北…百度·百科

材料二

材料三 明清时期,扬州地区形成了一个积累大量财富的商人群体——淮扬盐商。盐商奢靡之风盛行,周边乃至全国都追慕扬州,以至“作事轩昂,尽事奢华——向曰‘扬气’……鸦片战争后,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原先的“扬气”今则竟成“洋气”了。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两次头饰变革的政治意图是什么?材料二中国的服饰变化折射出怎样不同阶段各有何精神风貌?
(2)材料三中的“扬气”指什么?。它的出现对当时思想观念有何影响?试结合材料和所所学知识,指出影响近代社会风尚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2018-12-21更新 | 6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瓶小可乐,见证大历史

1927年,可口可乐进入上海市场,与著名的屈臣氏汽水公司合资生产。1930年,屈臣氏公司请上海广告画家设计了一幅“请饮可口可乐”的月份牌广告画,画中人是著名演员阮玲玉。借助阮玲玉的人气,可口可乐开始进入市民阶层,销量与日俱增,成为了一种流行饮料。到1933年,可口可乐在上海的装瓶厂成为美国境外最大的可乐汽水厂。到1948年,该厂产量超过100万箱,创下美国境外销售纪录。1949年,随着美国大使馆撤离,可口可乐退出中国市场。自此以后的30年内,大陆市场上再也没有出现过这种喝起来有点像中药的饮料。1978年12月,可口可乐公司与中粮总公司达成协议,向中国主要城市和游览区提供可口可乐制罐及装、装瓶设备,在中国设专厂灌装并销售。1979年1月,中美正式恢复邦交,首批瓶装可口可乐由香港发到北京。1981年4月份,可口可乐北京五里店厂正式投产,有人提出反对意见:“中国的汽水就不能满足人民需要吗?喝可口可乐就是卖国主义”;1982年,商业部通电全国,停止内销可口可乐。1986年,可口可乐第一支中国电视广告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到2017年,可口可乐在中国累计投资超过130亿美元,建厂45家,系统员工总数超过45000人,其中99%为本地员工。1992年起,可口可乐中国不遗余力地通过奥运火炬接力,让更多中国人直接参与奥运。可口可乐是唯一一个全方位赞助中国举办特奥会、残奥会、奥送会、世博会、大运会、青奥会的企业。

——摘编自李杨《洞孔中的历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可口可乐公司在中国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并简析1949年前该公司在中国快速发展的原因。
(2)材料提供了可口可乐公司在中国发展的案例,蕴含了诸多历史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相关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2021-01-24更新 | 8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