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世界史 > 走向整体的世界 > 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63 题号:22609045
世界文明的形成过程,就是各民族各地区文明相互交流、碰撞与融合的过程。

材料一   世界文明区域分布图

材料二   阿拉伯文化不是对单一的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它既吸收了西方的希腊、罗马文化,又继承埃及、波斯、印度等东方文化,它是许多民族文化在伊斯兰教社会中融合而成的。因此,阿拉伯文化是一种“综合文化”……文明的发展促使阿拉伯的许多学科如文学、医学、天文学、数学、工程学等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并传入欧洲,给欧洲带来了向心灵解放的大跃进,促进了发展自由思想的伟大进步,导致了文艺复兴的到来。欧洲中世纪文化的发展能打破黑暗达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阿拉伯文化的传入是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根据霓枫的《阿拉伯文化的综合与继承》等资料

材料三   16世纪,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更为开阔。欧洲探险家和他们的追随者在世界各地的民族之间建立了联系。各个人群之间的互动反过来产生了规模空前的交流,这些交流跨越了不同的社会和文化区域。有一些交流是生物种群方面的:植物、粮食作物、动物、人口以及病菌都传播到未曾到达的边远地区。航海探险唤醒了商业贸易的繁荣,为了寻求贸易机会,欧洲商人走遍了全世界的海港码头。到18世纪中叶,他们已经建立起环球贸易和交通网络。

——摘编自本特利(美)等《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分别写出图中数字①②③④所代表的文明,并概括古代世界文明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及其对欧洲社会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指出推动16世纪“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更为开阔”的重大历史事件,并分析该事件是怎样推动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的。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的海外贸易分为官办的朝贡贸易和民间贸易两种。明初,朝贡贸易被作为怀柔海外藩属国的重要手段,政治色彩浓厚而经济功能较弱。由于不堪重负,明中叶以后对朝贡贸易有诸多限制。民间海外贸易早在宋代和元代就有大发展,但明初朝廷为了集中精力对付来自蒙古人等北方势力的侵袭,消除东南沿海的倭患,严禁民间海外贸易。尽管如此,海上走私仍屡禁不绝。明中叶以后,民间贸易因政策放宽而得到发展,主要贸易对象从亚洲其他地区变为欧洲。明清海外贸易政策时紧时松,政策放宽时海外贸易就得到较大发展,贸易网络不断扩大。有确切证据表明,直到19世纪初,中国海外贸易都是顺差,中国对国际贸易有着重要影响。

——摘编自王信《明清与当今中国的外贸顺差之比较》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引起了欧洲远洋贸易的大发展。西欧民族国家实行重商主义政策,政府直接干预经济,鼓励扩展国际贸易。为了更便利地筹措海外贸易资金和降低投资风险,一些国家建立国家银行,政府充当担保人,受政府扶持和保护的民间合股公司也应运而生。在对东方进行商业垄断贸易和殖民扩张中,16世纪末17世纪初,西欧诸国在亚洲纷纷成立东印度公司。东印度公司从本国政府那里获得贸易独占权而且拥有军队,对殖民地进行残暴的政治统治、经济掠夺。这一切,对各国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起了重要作用,但似乎并没有改变欧洲对亚洲贸易的不利地位。1618世纪,亚洲仍然对欧洲商品不感兴趣,欧洲则用金银去支付它所想要的亚洲产品。欧洲直到18世纪末发展起动力机器时,才解决了与亚洲贸易中的这一问题。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明清时期中西方海外贸易的不同,并说明出现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时期中西方之间的贸易地位发生的重大变化,并简析这一变化产生的历史影响。
2023-04-11更新 | 14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各个古代文明独立发展,因此在文化上也表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特点,大体说来,印度人重视宗教,中国人重视伦理教化,希腊人追求理性,罗马人注重实用,埃及人讲求来世。当然,这些特点不是绝对的,有些是各文明所独有的,有些则相互渗透。如佛教曾传入中国、东南亚、日本和朝鲜,希腊人曾统治埃及和西亚,罗马人曾领有东地中海和高卢等地区,并给这些地区的历史发展施以巨大影响。不过,所有这些对当地原有的文明来说,很难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占统治地位的,仍然是当地原有的文化。

——摘编自晏绍祥《世界上古史》

材料三 16世纪,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更为开阔。欧洲探险家和他们的追随者在世界各地的民族之间建立了联系。各个人群之间的互动反过来产生了规模空前的交流,这些交流跨越了不同的社会和文化区域。有一些交流是生物种群方面的:植物、粮食作物、动物、人口以及病菌都传播到未曾到达的边远地区。航海探险唤醒了商业贸易的繁荣,为了寻求贸易机会,欧洲商人走遍了全世界的海港码头。到18世纪中叶,他们已经建立起环球贸易和交通网络。

——摘编自本特利(美)等《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图中A、B、C、D、E、F代表的古代文明的名称。
(2)根据材料二概括古代文明的特点。
(3)指出推动16世纪“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更为开阔”的重大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三,分析该事件是怎样推动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的。
2023-06-28更新 | 7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纺织品种类和规格不断增多的时代,最新流行的时尚服装往往意味着质地的改变,轻柔舒适的服装更受平民欢迎。16世纪新毛呢的生产技术得到广泛传播,平民购买的新毛呢服装,曾被守旧毛呢商说成是“平民喜爱的轻浮货”。但新毛呢质地轻柔、价格低廉且比较耐磨,恰恰符合平民的购买愿望。17世纪下半叶,英国消费者又掀起了购买进口亚麻布服装的热潮。平民对时尚服装的广泛需求,是刺激英格兰乡村工业发展的巨大力量。

——摘编自谭赛花《近代早期英国平民服装的改善与工业革命的孕育》

材料二   军队、海外贸易公司和殖民探险带来了服装市场的繁荣,而妇女密集型的劳动大大增加了服饰的产量,使服饰不再是奢侈品,而是生活必需品。政府的立法者、街角的小商贩、犹太籍商人、制作服饰的妇女都在这一最基础的工业中发挥着重大作用。这一时期服饰的生产和消费方式,都可以作为工业革命的前奏来重新加以界定。

——据霍布斯鲍姆《帝国的年代》等

材料三   18世纪中期,流动小商贩收购的旧衣服,一般都转卖给伦敦的衣服批发商。批发商还充分利用报纸这一有效的媒介,收购英格兰各地的二手服饰。

连戴几个帽子的小贩                              提篮子的小贩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英国服饰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2)1770年春季的《杰克逊牛津日报》上刊登了一则广告,联系材料三续写完整。
广告词:约翰,一名来自伦敦的商人,专门收购男式与女式旧服装,不管服装是否有蕾丝花边、刺绣、金银丝浮花或精心的剪裁,也不论其颜色与款式如何……
2024-02-25更新 | 23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