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交流与传播 >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19 题号:2271647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长久以来,威尼斯共和国都是地中海地区的金融与航运中心,形成了重视商业利益的社会氛围。1469年成熟的金属活字印刷技术传入之后,威尼斯印刷产业迅速发展,受到贵族富商的投资青睐。以阿尔丁出版社为例,出版商阿尔社斯发现了当时市场上希腊文印刷的空白,于是荷马的史诗、伊索的寓言、亚里士多德等人的著作,这些手抄本时代的文字在威尼斯第一次被印刷出版。他还在印刷史上首次使用了逗号、句号和分号,使文本的阅读更加流畅无误;在书藉的开本方面,其首创的小八开本袖珍书使书籍更易于携带。除了古典时代的作品之外,乐谱、地图、带有解剖图解的医学书藉、世俗趣味的方言读物,都在这里大规模出版。到16世纪初期,威尼斯已经成为欧洲出版业的中心,被誉为“文艺复兴”的发动机。

——摘编自李昕《设计史视角下威尼斯早期印刷出版业的宏观形态塑造》

材料二   1884年英国人美查在上海创办《点石斋画报》,到1898年终刊共发行528期,刊出了4600余幅配有文字的手绘石印画。创刊之初,美查认为“画报盛行泰西,盖取各馆新闻事迹之颖异者,皆为绘图缀说,以征阅者之信。俾乐观新闻者有以考证其事,而茗余酒后,展卷玩赏,亦足以增色舞眉飞之乐”。学者将《点石斋画报》的图像分为“战争风云”“中外交涉”“声光电化”“舟车便利”“仁医济世”“租界印象”“西洋奇闻”“文化娱乐”等类型。以下是摘选自《点石斋画报》的两幅作品及其配文。

                          兴办铁路   
   五月下旬,天津来信云,创办铁路一节,朝廷业已允准,由大沽至天津,先行试办……将来逐渐推广,各省通行,一如电线之四通八达,上与下利赖无算,向不禁拭目俟之矣。
(部分文字摘录)
                      迎迓李傅相   
   中日失和已有一年,各埠生意清淡,故泰西各国从中劝和。特来电音恳请傅相至东瀛议和。倭主派外务大臣伊藤引舆迎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世纪威尼斯成为欧洲出版业中心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点石斋画报》的作品特色,并分析其史料价值。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中叶,汉斯·斯隆爵士开启了国家收藏的大门。他的慷慨捐赠促成了大英博物馆的成立。大英博物馆虽是国家机构,但从成立到19世纪初,国家的钱包没有对丰富大英博物馆的珍藏掏过一分钱。到19世纪上半叶、大英博物馆作为帝国文化的载体发展到鼎盛、国家开始重视博物馆的建设、议会对博物馆给予大量的资金投入扩充国家的收藏,提升博物馆的管理水平。严厉的参观规则得以变更,准入卡制度被废除,使之更好地实现为公众服务的宗旨。大英博物馆的收藏在19世纪上半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埃及古物部、古代近东部和希腊、罗马部都在此时建立,这三部分的藏品反映出英国对他者的文化霸权,突出英帝国的优势地位,英帝国的现代与东方的古老鲜明对比,英国民众身为富国子民的优越心理和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摘编自谢小琴《大英博物馆一个帝国文化空间的建构(1800~1857)》

材料二   中国近代植物馆最新由西方殖民势力引入。1905年,张謇提出“夫近今东西各邦,其所以为政治学术参考之大部分以补助于学校者,为图书馆、为博物苑”,建议创立博物苑,以此“使莘莘学子,得有所观摩研究以辅益于学校。”他将用于通州师范实践基地的植物园改建为南通博物苑,开启了中国现代博物馆事业的新纪元。南通博物苑的建筑特色在于馆、园一体,是古代苑囿与近代博物馆的结合;在藏品分类上,按照当时西方博物馆的分类原则分为历史类、艺术类、教育类和自然类;观众定位于本学校之人,更着眼于外校与其他团体,以“广地方人民之认识”张謇还认识到文物“私藏”不利于文物的传承,希望通过参观博物馆建立观众对中华民族文明的理解,培养爱国之心。晚清时期的中国博物馆中,南通博物苑是真正参与到社会改良、推进社会改造进程之中的博物馆。

——摘编自赵翀《晚清时期南通博物苑与西方博物馆教育实践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上半叶大英博物馆的变化,并分析其发展到鼎盛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通博物苑建立的特点与意义。
2023-11-02更新 | 17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大体都是官办的学校,为政治制度的一部分,和选举制度有关。其非官办的,亦或具有学校的性质,如书院是。至于不具学校形式的,则有:(一)私人的从师读书,(二)或延师于家教授。其教授的内容,亦分为两种:(一)是以应科举为目的的,可谓士人所受的教育。(二)又一种,但求粗知文义,为农、工、商家所受的教育。前者既不足以语于学问,后者又不切于实用。这是因为从前对于教育,无人研究,不过模模糊糊,蹈常习故而行之而已。至清末,变法以来,才有所谓新式的教育,就是现行的制度。大学毕业视同进士,大学预科、高等学堂毕业视同举人。中等学校以下,分别视同贡生及附生等。这还带有政治的性质。民国时代,把奖励章程废去,才全和科举绝缘。

——摘编自昌思勉《中国通史》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一直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作为我国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百废待兴,党和国家提出了以德智体美为主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三大改造”时期,党和国家提出要培养积极参加社会建设和保卫祖国的全面发展的新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提出了“四有”新人理论,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进一步繁荣与进步。党的十八大后,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党和国家提出要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走教育高质量发展之路,党和国家提出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新中国初期提出的德智体美四育到“三大改造”完成后回归到德智体三育,从德智体三育又逐渐发展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据傅海燕《从新中国成立到党的二十大:全面发展教育政策的演进及其启示》

材料三   纵观新中国成立70年来教育的发展,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由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向新民主主义教育、进而向社会主义教育的转变,由为政治服务的教育向为现代国家建设、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需要服务的教育转变,由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教育向适应乃至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教育的转变,由移植模仿为主的导入式教育向自主探索、创造的开放型教育的转变,尤其是由教育的贫国弱国向教育的自足之国乃至大国强国的转变,为全人类提供了经济落后、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差异悬殊的教育现代化后发国家的发展模式。

——摘自王明建等《新中国70年的教育成就》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新旧中国教育方针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旧中国教育方针呈现不同特点的背景。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取得教育成就的历史经验。
2024-02-07更新 | 4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博物馆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它是国家公共资源的展示,也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53年,大英博物馆正式诞生,英国议会通过《法案全书》,规定由国家为大英博物馆提供财政上的支持。然而,上述规定在实际中多为一纸空文。19世纪开始,来自英国本土和世界各地的自然历史文物书籍收藏增长迅速。这一时期,英国议会对大英博物馆更加重视也更加慷慨,愿意花费公共资金来扩充藏品,管理和服务也得到了相应的改进。在19世纪以前,严格的参观资格申请和参观时间、人数的限制,使绝大部分英国民众被排除在参观者之外。1808年,将近半个世纪没有变更的准入卡制度被废止,进入博物馆参观学习的英国民众与日俱增.

——摘编自洪霞,谢小琴《从精英掌控到大众文化空间》

材料二   大公司控制美国经济生活始于二十世纪初,一些大型艺术博物馆也开始发挥出它们的魅力。先是由摩根家族赞助,而后又得到洛克菲勒家族支持的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是美国也是西半球最壮观的艺术殿堂。它多次举办规模宏大的国际展览,古埃及的图坦卡蒙的墓葬、亚历山大的再发现、中国的青铜器、梵蒂冈收藏的艺术精品,美国观众都能一饱眼福。大公司则通过博物馆的陈列展出对社会情趣施加影响。

——摘编自冯承柏《略论西方博物馆的社会功能和社会效益》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后大英博物馆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社会功能的角度,分析博物馆的影响。
2022-03-11更新 | 86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