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世界史 >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 古代文明的交流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5 题号:2278153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罗马帝国,中国丝织品物以稀为贵,以致不得不颁布一部限制奢侈法来禁止男子们穿丝绸衣服。在中世纪,元代中国的丝织品和绘画与意大利和文艺复兴的形成并非毫无关系。随着东印度公司的创立,东方的各种产品纷纷朝欧洲涌来,随之带来亚洲的各种艺术产品,尤其是中国某些艺术品。

——摘编自(法)艾田蒲《中国之欧洲》

材料二   没有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汇合,开启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

——摘编自黄邦和等《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

材料三   1876年美国费城世界博览会中美主要展品对比

国家代表性展品
中国丝绸、茶叶、银器、雕花瓷器、景泰蓝等
美国世界最大的1400马力蒸汽机、电报机、电话、照相机等

——据马敏等编《博览会与近代中国》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从中国传入欧洲的文明成果有哪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传播途径。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开启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起始于哪一历史事件?这一事件给东西方文明带来什么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1876年费城博览会中美两国展品的不同之处,据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东亚文明与西欧文明在相互交融碰撞中推动人类历史车轮的前进。早在西周时代,中国和希腊就通过被希腊人称为“西徐亚人”的游牧部落作为中间媒介而建立起丝绸贸易的联系。公元前4世纪末,古希腊地理学家克泰西亚斯在其《旅行记》中,对东方亚洲的记述超过了希罗多德,但其对东方赛里斯(“丝”的音译)人的描绘是“男高十三骨尺,寿逾二百岁”。除丝绸外,中国高超的铸铁技术也传入欧洲。公元1世纪罗马作家普林尼的《博物志》中提到的“中国铁”,就是由汉朝逃亡士卒传入中亚,然后又辗转传入罗马帝国。罗马帝国对中国的输出则有玻璃、琉璃、毛麻织品等。公元8—13世纪,崛起在欧亚大陆中部的阿拉伯帝国充当了东西文明交流桥梁的作用,将欧亚大陆两端文化成果来回传播放大。先后通过阿拉伯世界传入欧洲的中国四大发明对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文明进程产生重大影响。

——摘编自余建华《古代丝绸之路与亚欧文明交流》

材料二 18世纪,通过耶稣会士的著述和译作,外交官、商人、游客的回忆录和游记,中国文化特别是人文文化被介绍到欧洲,一时间欧洲出版了大量介绍中国文化、历史、政治、哲学、宗教等的著作和翻译的儒家经典。欧洲思想界对中国文化进行了各自的解读、研究和理性的思考,并用中国文化作为参照物来探讨欧洲的诸多问题,从而形成了思想文化方面的“中国热”。与欧洲基督教神学价值观不同,中国文化一开始就强调文化的人本性,如儒家形成了“仁者爱人”的核心价值观,并在政治上提出“德治”和“仁政”。欧洲人认为中国的“天人合一”是一种充满理性的无神论哲学,并说“中国可算世界上所知唯一将政治的根本法与道德相结合的国家”。对于道家,他们这样理解:“中国人承认的基本原则为理性(reason)——叫做道。道为天地之本,万物之源。”李约瑟在演讲中甚至说道:“吾人皆知彼启蒙时期之哲学家,为法国大革命及其后诸种进步运动导其先河者,固皆有感于孔子之学说。”

——摘编自冉昌光《中学西渐与自由、平等、博爱观念的形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亚欧文明交流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世纪“中国热”出现的背景及其影响。
2023-05-04更新 | 13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文明的产生、发展、交流与传播促进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巴格达城的码头,有好几英里长,那里停泊着几百艘各式各样的船只,有战舰和游艇,有中国大船……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静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染料;从中亚细亚突厥人的地区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织造品和奴隶;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和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

——(美)菲利普希提著,马监译《阿拉伯通史》

材料二   阿位伯帝国与中国的贸易通道主要有两条。与拜占庭、东欧斯拉夫人的贸易非常活跃。而帝国与西欧的贸易通常先把东方各国的商品转运到威尼斯、亚历山大等港口城市,然后由意大利商人输往西欧。

——摘编自潘树林《阿拉伯帝国的中介贸易》

材料三   古代中国人开通了丝绸之路,郑和七下西洋,张扬的是国威与和平,促进了不同文明的交往。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对自己的儿子亚历山大说:“我的儿子,找一个适合你的王国吧,马其顿太小了。”成年后的亚历山大将300领波斯铠甲作为给雅典娜的祭品送回雅典卫城,带着如下题字:“来自亚历山大,腓力之子和希腊人(除了斯巴达人》的奉献,从居住在亚细亚的野蛮人手中夺取。”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资料》

材料四       

伏尔泰根据中国历史故事,编写《中国孤儿》剧本。剧本写到:张惕接受皇帝托孤,决定要用独生子替太子送死,其妻子伊达美不予配合,说:“你向他发过誓么,要杀你的亲生子?唉!有什么贵和贱,又有什么主和臣,都不过一点虚荣定了一时的名分;天生来大家平等,……要谋自己的善后,才是我们职责。”剧中还有“士可杀而不可辱”、“请用理性、公正和习俗教化百官”等言论。
1755年,《中国孤儿》在巴黎上演,获得巨大成功。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阿拉伯帝国的对外贸易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不同文明交往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3)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孤儿》反映的时代背景和影响。
2023-05-15更新 | 4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希腊科学的基础完全是东方的,不论希腊的天才多么深刻,没有这些基础,它并不一定能够创立任何可与其实际成就相比的东西……我们没有权利无视希腊天才的埃及父亲和美索不达米亚(西亚)母亲。

——萨顿《科学史和新人文主义》

材料二   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在意大利兴起的正是关于“人”本身的新概念。这个世界已经令人激奋得很,没有必要再去考虑来世了。看来人们产生的疑窦是,那种平静、遁世或独身的生活是否就比充满活力的群居生活或家庭生活,乃至纷乱和冒险的生活更胜一筹呢?认为人的意志和智力会把人引入歧途,这似乎是一种阴郁的教义。认为人是脆弱的生物,需要上帝的感化和拯救,这充其量不过是一种口是心非的说法罢了。强烈吸引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的,则是认为人具有巨大能力的这一观念。

——摘编自R.R.帕尔默,乔·科尔顿,劳埃德·克莱默《世界现代史》


(1)关于希腊文明的发展,材料一提出了什么观点?结合所学,举例印证该观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关于“人”本身新概念的内涵。
2023-05-17更新 | 3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