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世界史 >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 古代文明的交流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32 题号:1894185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希腊科学的基础完全是东方的,不论希腊的天才多么深刻,没有这些基础,它并不一定能够创立任何可与其实际成就相比的东西……我们没有权利无视希腊天才的埃及父亲和美索不达米亚(西亚)母亲。

——萨顿《科学史和新人文主义》

材料二   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在意大利兴起的正是关于“人”本身的新概念。这个世界已经令人激奋得很,没有必要再去考虑来世了。看来人们产生的疑窦是,那种平静、遁世或独身的生活是否就比充满活力的群居生活或家庭生活,乃至纷乱和冒险的生活更胜一筹呢?认为人的意志和智力会把人引入歧途,这似乎是一种阴郁的教义。认为人是脆弱的生物,需要上帝的感化和拯救,这充其量不过是一种口是心非的说法罢了。强烈吸引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的,则是认为人具有巨大能力的这一观念。

——摘编自R.R.帕尔默,乔·科尔顿,劳埃德·克莱默《世界现代史》


(1)关于希腊文明的发展,材料一提出了什么观点?结合所学,举例印证该观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关于“人”本身新概念的内涵。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在早期人类社会,各地劳动人民创造出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文化在传播与交流中不断发展。某学校准备举办主题为“世界文明的传播与交流”的展览活动。
(1)根据展品信息,将下列展品匹配相应的展馆。(填写字母)

A《十二铜表法》

B汉谟拉比法典

C《罗马民法大全》

D阿兹特克太阳历

E有“0”数字符号的手稿(3世纪)

F东汉织锦新疆博物馆藏

G记载金字塔建造的莎草纸

H玉米彩陶(7世纪)危地马拉出土

(2)造纸术的出现与传播,促进了文化的发展。根据以下材料的提示,画出“中国造纸术的传播演变示意图”。

材料   从考古可知,在西汉已有植物纤维(麻类)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中国造纸术在2世纪便已传到越南,7世纪,通过朝鲜传入日本。丝绸之路是造纸术西传的桥梁,3世纪纸已传到西域地区,8世纪,中国造纸术传入中亚地区,后通过阿拉伯世界传入欧洲。

人类交往的过程也是不同文化汇聚,升华的过程.西部亚洲,中部亚洲在东方与西方文化交流事业中一直扮演着“桥梁”的角色.这些“桥梁”不仅传送东方文明到西方,而且也传送西方文明到东方;同时,“桥梁”自身独特的文化对东西方文明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就是属于“桥梁”木身的各文明之间也是互动的,从而产生了独特而灿烂的各种文化。

——陈恒《文明的汇聚与传播——古代世界文明之交流》


(3)概括上述《文明的汇聚与传播古代世界文明之交流》材料中阐述的文化交流特征
2022-06-20更新 | 12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索不达米亚(公元前4000-公元前2000年之间)、古埃及(公元前3200--公元前500年之间)、古印度(公元前3000-公元前1700年之间)、中国(公元前2000年开始)。古希腊(公元前800-公元前146年)是世界上的五大文明发源地。这是学术界普遍认同的说法。


(1)根据自然地理环境,材料一中涉及的文明可以划分为哪两类?请探讨造成两类文明巨大差异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       埃及文明的类型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两河流域文明)的类型形成对照,是一种帝国文明而非城市文明。这一文明之所以颇为稳固且延续很长时间,主要得益于其地理环境。埃及是一个长时间处于同一王朝统治下的统一的大河流域国家。尼罗河流域与美索不达米亚不同,它的西面是利比亚沙漠,东面是阿拉伯沙漠,南面是努比亚沙漠和尼罗河大瀑布,北面是三角洲地区的没有港湾的海岸,这些自然屏障使它受到特别好的保护,不易遭到外族的侵犯。埃及人生活在这块安全的流域地区,可以自由自在地安排自己的命运,不受外界的干涉。埃及与美索不达米亚不同,没有因不时的外族入侵而引起的万化简似的帝国更换。而且,尼罗河就像--根天然的纽带,把整个流域地区连接成一个稳定、有效的整体。尼罗河平缓的水流使北上的航行极为容易,而盛行的北风、西北风又使返航毫不费力。这样,埃及人就拥有了宝贵的手段进行可靠的交通运输线,它促进了整个流域地区在约公元前3100年时的统一。

——(美)斯达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上)》


(2)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与其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试从地理环境的角度简析埃及文明保持长期延续和稳定的原因。

材料三     (大秦)以金银为钱,银钱十当金钱一。与安息(今伊朗呼罗瑚地区)天竺交市于海中,利有十倍。其人质直,市无二价。谷食常贱,国用富饶。邻国使到其界首者,乘驿诣王都,至则给以金钱。其王常欲通使于汉,而安息欲以缯彩(丝织品)与之交市,故遮阂(阻碍)不得自达。至桓帝延熹九年(166年),大秦王安敦道使自日南(汉朝邵名)微外(塞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其所表贡,并无珍异,疑传者过焉。

——《后汉书西域传》

材料四



(3)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汉朝与西亚(安息)欧洲(大秦)发展通商关系的主要条件。
2021-04-19更新 | 10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唯一未曾中断的原生文明,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延续力和融合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周时期,生产力显著提升,生产关系剧烈变化。当此时,诸家并出,百花齐放,儒尚仁义、道体无名、法兼势术、兵贵止戈……皆欲塑当世之秩序,焕华夏以新生,故而风云激荡,史称百家争鸣。其所争者,为济世之要枢;其所鸣者,为治平之大道。

——故宫博物院展览《何以中国·源·启蒙奠基》

材料二   汉唐以降,得益于陆上、海上贸易线路的畅通,中华文明同外部文明展开更加广阔的对话。中华文明始终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向世界贡献了深刻的思想体系、丰富的科技文化艺术成果、独特的制度创造,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进程。

——故宫博物院展览《何以中国·流·和衷共济》

材料三   在对技艺的推敲、对规律的总结、对民生的眷念中,中华民族展现出非凡的创新精神与创造伟力。四大发明,耕作蚕织,制瓷铸铁,建筑园林,茶叶医药,天文地理……各项科学技术成就,无不凝聚着中华民族尽精微以求新知、致广大以惠亿民的探索精神。

——故宫博物院展览《何以中国·汇·格物维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别指出战国时期儒家和法家在“塑当世之秩序”方面所提出的主张,并用一句话概括百家争鸣对后世的影响。
(2)列举两例唐朝时期“中华文明同外部文明展开更加广阔的对话”的具体表现,并分析其对世界文明进程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明清时期系统记载了中国古代医药学和工艺学相关知识的著作名称,并概括这一时期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所呈现的新特征。
2023-03-08更新 | 42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