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交流与传播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9 题号:22828069

材料一   《周易》载“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做人不可不讲正气、气节;认为“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孔子把为真理、为国家、为民族牺牲视为最大的“仁”,即所谓“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同时孔子强调“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尚书》主张“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北宋范仲淹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感叹,南宋文天祥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顾炎武大声疾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品格,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

——摘编自朱西周《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演变与时代价值》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体现出的基本内涵。

材料二     中国传统文化虽然从秦汉时期开始形成封建的大一统文化,董仲舒所倡导的“独尊儒术”又把统一性推向极致,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传统文化只有单一的内容。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是多样性的统一,正如汉宣帝所说的:吾家治国之道,霸王道杂之。中国传统文化的连续性在世界文化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中国古代历经战争动乱、社会分裂和王朝更替,而中国文化并未中断自己的传统,而是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获取发展的新动力。仅就先秦而论,从周人对前代的维新,到孔子对周礼的重新解释;从孟子对孔子思想的深化发展,到荀子对先秦百家争鸣的总结与融合,就表现为一个连续性与变革性的过程。鸦片战争后,中国文化步入近代,迈进从旧向新、从传统向现代的艰难转型,也呈现出连续性和变革性的统一。

——摘编自张应杭、蔡海榕《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2)阅读材料,提炼一个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言之有理)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礼记礼运》是战国末年、秦汉之际儒家学者假托孔子之名的思想集合。其用精炼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理想的“大同”社会:“天下为公,选贤与(举)能,讲信修睦”,人们不仅仅奉养自己的父母,也不仅仅抚育自己的子女,“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子有职分、女子有归宿,物尽其用、人尽其力,“是故谋闭(杜绝)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据《礼记礼运》等

材料二   “理想国”一词出自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7年)的经典著作《理想国》。为了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柏拉图提出了一套政治方案。在理想国中,男女平等,国民中出类拔萃者被选出来。理想国居民分为三个等级:哲学家王、军人和生产者,他们的德性分别是智慧、勇敢和节制。这三部分人各安其位、各任其事,就会实现正义和国家和谐。柏拉图指出,众人虽非一土所生,彼此都是兄弟,但是神工在铸造他们的时候,在有些人身上加入了黄金,在有些人身上加入了白银,在有些人身上则加入了铁和铜。

——据柏拉图《理想国》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经典中所描绘的“大同”社会和“理想国”的异同并分析其不同的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说明两种社会构想共同的历史价值。
2023-05-17更新 | 6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春秋战国时期,地处中原地区的周、卫、齐、鲁、晋(韩、赵、魏)等政权皆被视为“中国”,秦、楚、吴、越等政权则被看成是夷狄。到秦朝“以兵灭六王,并中国”以后,按照五德终始学说,以其代周“火”德自为“水”德,以“中国”正统自居,就连周朝时秦、楚、吴、越等政权所辖地区也被视为“中国”了。汉武帝时,承认秦朝代替周朝的中国正统地位,以西汉代秦“水”德为“土”德。汉人在称汉朝为“中国”的同时,又构建起了中国各个民族皆为“炎黄子孙”的血统体系。

——摘编自赵永春《中国古代的“中国”与“国号”的背离与重合》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时期国家观念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2024-05-29更新 | 1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周易》载“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做人不可不讲正气、气节;认为“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尚书》主张“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把为真理、为国家、为民族牺牲视为最大的“仁”,即所谓“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同时孔子强调“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北宋范仲淹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感叹,南宋文天祥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儒家的仁、义、礼、智、信诸原则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朱西周《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演变与时代价值》

材料二   中华文化作为世界主要文化之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经过数千年的连续发展,中华文化不仅在过去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为当今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着自己的贡献。

——朱西周《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演变与时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述中华文化对亚洲和欧洲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2022-06-06更新 | 10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