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5 题号:22929889
【“昭君出塞”的演化与历史叙事】
时间类型出处故事主要情节
东汉史书班固《汉书》1)单于自言愿婿汉氏;
2)元帝应允,赐昭君给单于;
3)单于欢喜,上书愿保边境安宁;
4)昭君生子,后从胡俗复嫁呼韩邪之子。
宋(南朝)史书范晔《后汉书》1)昭君以良家子选入掖庭;
2)单于来朝,元帝以宫女赐之;
3)昭君入宫后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匈奴;
4)帝见(昭君貌美)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于匈奴;
5)昭君生二子,及单于死,昭君上书求归,成帝敕令从胡俗,遂复为后单于阏氏(妻)。
元代杂剧马致远
《汉宫
秋》
1)昭君貌美,但不肯贿赂画工毛延寿,被其画得丑陋,独处冷宫;
2)元帝终见昭君,封为明妃,欲将毛延寿斩首;
3)毛延寿投奔单于,怂恿单于要挟汉帝献出昭君和亲;
4)匈奴强而汉弱,昭君自请和番,以息刀兵;
5)昭君不舍故国,不事二夫,在番汉交界处投江身亡;
6)元帝将毛延寿斩首,祭献明妃。

(1)根据上表中的史书,概括“昭君出塞”的主要梗概。
(2)《汉宫秋》作为文学作品,根据材料指出《汉宫秋》与史书中“昭君出塞”叙事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分析《汉宫秋》创作的时代背景。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文帝认为对周边敌对国家不能轻易出兵,维持和平,以免耗损国力。对南越,妥协和讲义并重,对匈奴,即使非要用武力不可,民族冲突以后,也力争与匈奴化为兄弟。让其在不改变其原有部落组织形式、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的前提下,接受汉朝的统治。

材料二   唐太宗慎重地采取了众生一体、共治天下的原则。大唐帝国打败突厥之后,本世民并没有把突厥迁入华夏内地散居同化,也没有把他们赶回故地,而是就地安置“国其习俗而抚驭之”任用突厥首领治理,朝廷不派官员,基本是自治。简单地说,唐太宗执政时的唐朝廷是多数民族(汉族)与少数民族(突厥、吐谷浑、吐蕃、契丹等)分下。

材料三   康熙时初建的王朝面临着严重的威胁,用战争解决了云、贵、川藏等地方民族分离并归附后,在中央另设理藩院。既与中央政府保持隶属关系,又可按民族地区传统方式处理族内事务,有相对的自治权。驻藏大臣对西藏握有军事大权,达赖、班禅是宗教领袖,又是受命于中央政府的行政首领。这样既加强了清朝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又保留了达赖、班禅的民族凝聚力,也有一定的自治权。同时不改变各族旧有制度,不改变各族内部的社会结构。

——摘编自邱成岭《论中国古代民族政策观》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汉文帝、唐太宗、康熙帝民族政策的共性。并分析其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共同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封建王朝的民族政策对当今民族建设的启示。
2023-10-06更新 | 6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汉唐时期,北部边疆民族关系复杂,经常有少数民族南下侵扰或业已归附的少数民族的叛乱。西汉王朝先后发动军事攻击,驱逐匈奴,逐渐将辖区延伸到阴山及河西走廊一带。唐建国以后,相继出动大军,先后灭掉东突厥汗国和西突厥汗国,收复了北部边疆。汉唐王朝为加强中央对边疆的有效控制,在北部边疆设置州(郡)、县,进行有效行政管辖。同时虑及到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族言语不通,风俗习惯不同,在北部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属国、羁縻府州等。通过一系列因地制宜、因俗而治的治理举措,北部边疆多民族居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都得到了发展。

——摘编自杨丽《汉唐时期国家对北部边疆政治治理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汉唐治理北部边疆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唐治理北部边疆的意义。
2023-11-13更新 | 2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图为“汉委(倭)奴国王”金印及印文,此印1784年出土于日本,现藏于日本福冈市博物馆。


材料二   倭在韩东南大海中,依山岛为居,凡百余国……使驿通于汉者三十许国,国皆称王,世世传统……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倭国之极南界也。光武赐以印绶。

——摘自《后汉书·东夷列传》


(1)简要阐述上述材料的史料价值。
(2)历史学界关于金印的真伪存在质疑,如果继续研究还可以运用哪些史料加以补充?
2023-07-20更新 | 7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