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 >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题型:论述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2 题号:2293242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科举夙为外人垢病,学堂最为新政大端,一旦毅然决然舍其旧而新是谋,则风声所树,观听一倾,群且刮目相看,推诚相与。……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具有普通之智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也。其才高者固足以佐治理,次者亦不失为合格之国民。兵农工商,各完其义务而分任其事业。

—摘自张之洞、袁世凯《会奏请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1905年9月2日)

昨日在县,同人皆言科考一废,吾辈生路已绝,欲图他业以谋生,则又无业可托,将如之何?……日来凡出门,见人皆言科考停止,大不便于天下,而学堂成效未有验,则世道人心不知迁流何所,再阅数年又将变得何如,有可忧可惧之端。

—摘编自刘大鸭《退想斋日记》(1905年10月17日)

根据材料,结合相关史实,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史实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相似题推荐

论述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如下表为20世纪初的中国,科举制的废除前后出现了如下几种论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论述出处

查科场试士,但凭文字之短长,不问人品之贤否。是以暗中摸索,最足为世诟讥。

袁世凯等《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1905年)

1905年10月15日

下诏停止科考,士心散涣,有子弟者皆不作读书想,别图他业,以使子弟为之,世变至此,殊可畏惧。

1918年8月29日

自科考既停以后,改设学堂,凡入校读书者声均称学生,所读者,皆教科书,至十三经,全行废除,禁止不读,最重洋文洋字,虽无秦始皇而较焚书坑儒尤甚……

刘大鹏(清末民国时期山西的一位乡绅)著《退想斋日记》
针对材料的几种论述,提出一个有价值的历史问题并予以解决。(要求:问题具体,史实准确,逻辑严谨。)
2023-10-24更新 | 72次组卷
论述题 | 较难 (0.4)
【推荐2】科举是我国古代最高等级的考试,其试题题目体现了国家意志和时代诉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98年戊戌变法主张废八股,改试时务策,却因慈禧发动政变而中止。但1901年清末新政中再次提出改革科举命题内容的要求。1904年的中国,面临内忧外患,表所示是当年部分科举试题。

史论五篇

题目

解释

周唐外重内轻,秦魏外轻内重各有得论。周、唐两朝中央权力过小,地方权力过大。而秦朝和北魏则中央权力过大,地方权力过小。两者有哪些可取之处。
贾谊五饵三表之说,班固讥其疏。然秦移尝用之以霸西戎,中行说亦以戒单于,其说未尝不效论。“五饵三表”是西汉贾谊针对匈奴问题提出的防御策略,班固嘲笑此乃书生之见。当年秦移公也曾用此怀柔之术征服西戎部落,中行说(匈奴单于顾问)也曾用此警示匈奴单于。如何看待这种策略。
诸葛亮无中商之心而用其术,王安石用中商之实而讳其名论。诸葛亮无法家的心术但用了法家的治国思想,王安石使用法家思想推行变法,但却不愿将自己归为法家之流。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裴度奏宰相宜招延四方贤才与参谋请于私第见客论唐朝名相裴度向皇帝报告要招揽四方贤才和参谋,在自己的府邸聚会讨论,皇帝担心这会造成结党营私,但裴度却做得很好。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北宋结金以图燕赵,南宋助元以攻蔡论。北宋联金攻辽而灭于金,南宋助元灭金而灭于元,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请你任选表格中的一个题目或若干个题目,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并论证命题背后的国家意志和时代诉求。(要求:写明所选题目,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
2023-12-19更新 | 59次组卷
论述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1898年,清政府颁布《遵义乡会试详细章程疏》,规定了科举考试的场次、内容和文体等。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场史论五篇∶

1"周唐外重内轻,秦魏外轻内重各有得论";

3"诸葛亮无申商之心而用其术,王安石用申商之实而讳其名论";

5"北宋结金以图燕赵,南宋助元以攻蔡论"。

第二场考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

1"学堂之设,其旨有三,所以陶铸国民,造就人才,振兴实业,国民不能自立,必立学以教之。使皆有善良之德,忠爱之心,自养之技能,必需之知识,盖东西各国所同,日本则尤注重尚武之精神,此陶铸国民之教育也。讲求政治,法律,理财,外交诸专门,以备任使,此造就人才之教育也。分设农、工、商、矿诸学,以期富国利民,此振兴实业之教育也。三者孰为最急策"。

......

3"日本变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国以日强,埃及用外国人至千余员,遂至失财政裁判之权而国以不振。试详言其得失利弊策"。

......

第三场《四书》《五经》∶

首题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义"。次题为∶"中立而不倚强哉矫义"。

三题为∶"致天下之民,聚天下自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义"。


根据材料提取一项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信息准确,史论结合,史实正确。)
2021-05-20更新 | 41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