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政治史(旧) >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 两次鸦片战争 > 第一次鸦片战争 > 鸦片战争的影响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361 题号:303663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康熙帝重视西方先进科技在中国的应用,命西方传教士南怀仁以西方“制炮妙法”督造火炮。南怀仁造出了各种火炮,新炮质量颇佳,在南方战争和两次雅克萨战役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康熙还成立火器营,作为拱卫皇帝的部队……在全国平定后,因国家的统一稳定,已看不到外患,康熙不再重视火器制造,并严厉禁止地方制造火器,中国火器制造进入停滞阶段。
——摘编自张妍《清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康熙帝对待西方火器制造态度的变化。简要评价其对待西方火器的态度。
材料二     康熙后的几个皇帝对西方先进的火器技术一无所知;对欧洲的扩张麻木不仁,一方面认为所掌握的火器足以应对国内任何不测;另一方面强调恢复八旗的骑射游猎传统,反对演习火器。中国的火器制造水平基本上在原地踏步了150年,直到1841年被英国的坚船利炮轰毁了虎门炮台。
欧洲对外扩张的需求频频给军器的创新和大批订货以新的刺激,形成了欧洲军事发明和制造的螺旋上升……到1840年前后,欧洲已形成了远程进攻性力量,配置成“坚船利炮”体系。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军事失败的原因。
材料三     中国的一些有识之士受到圆明园被焚的刺激和震撼,感到学习西方先进军事技术势在必行,终于启动了一场“洋务运动”。洋务派御侮图强,将学习西方文明的第一步放在学习、模仿制船造炮上。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答洋务派学习西方活动的背景和特点。列举当时天津出现的洋务企业和创办者。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材料一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中国的现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材料二近代中国著名史学家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1840年以前是我们对人家不公正,1840年以后是人家对我们不公正。”

材料三19世纪中期的中国大事记

材料四兴车马之利……倘有能造如外邦火轮车,一日夜能行七八千里者,准自专其利,限满准他人仿做。兴银行……兴器皿技艺。有能造精奇利便者,准其自售。兴宝藏。凡金、银、铜、铁等货,有民探出者,准其禀报,爵为总领,准其招民采取。

——《资政新篇》

材料五从l840年到l949年,中国的现代化是屡遭挫折的、扭曲的、失败的、屡次失去发展机遇的。……中国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如何避免或减轻外国帝国主义的侵略或者反抗外敌入侵,是改革国家政治,使国家民主化……

——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1)简析材料一中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这句话的含义。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不公正”的含义。

(3)历史事件的发生具有内在联系。结合材料二图示及所学知识,举出一例分析说明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4)有学者认为“太平天国运动既是旧式的农民战争,但又带有新的时代特点”,请结合材四说明“带有新时代特点”指的是什么?

(5)根据材料五,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屡遭挫折”,难以获得发展机遇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辛亥革命为了“使国家民主化”做了哪些努力?

2018-01-11更新 | 15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社会转型
材料一 关于“社会转型”的含义,在我国社会学学者的论述中,有多种理解,其中一种观点认为“社会转型”是指社会结构变动,一种整体的和全面的结构状态过渡,而不仅仅是某些单项发展指标的实现,具体包括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摘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所谓“三大阶段与两次转型”:三大阶段,亦即封建、帝制与民治是也。两次转型,分别是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封建转帝制,发生于商鞅前后与秦皇汉武之间……这次转型时,由于我们内部的社会发展到某一阶段,促使我们的社会政治结构非转型不可,那是主动的。第二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帝制转民治,则发生于鸦片战争之后,实在是从割让香港之后才被迫开始的。
——唐德刚《晚清七十年》
问题:
(1)依据材料二,指出“两次转型”存在怎样的不同?
(2)根据材料二,选择“两次转型” 中任一次,试述这一转型是如何完成的?
(3)综合以上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某一“社会转型”历史时期的理解。
2019-01-30更新 | 88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的近代化道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39-1842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受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合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材料四“文革”结束后,辛亥革命史研究重新步入正轨,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得出如下的一些认识。在政治史方面,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进程;在思想文化史方面,辛亥革命则是一场重大的思想启蒙运动;在经济史方面,辛亥革命有利于工业化的进程;在社会史方面,辛亥革命造成20世纪初中国社会各个层面的深刻剧变,推动了整个中国社会在20世纪的进步;革命史方面,辛亥革命是承前启后的革命分水岭;在民族史方面,辛亥革命极大地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在中国史方面,辛亥革命埋葬了封建帝制,推动了近代化进程,……在世界史方面,“辛亥革命在东方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摘编自《走出辛亥革命评价问题的困境》

材料三英国路透社2012年8月23日电,卡梅伦自2010年成为英国第53任首相以来,2011年8月以强硬手段平息了伦敦暴乱,随后同美国一起出兵推翻了利比亚政权,2012年又同美国总统奥巴马一起对叙利亚发出战争威胁借口叙利亚保存大量生化武器,声称不排除对叙利亚派兵行动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近代化的角度阐述三次战争对中国的不同影响。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文革”后史学界对辛亥革命的研究体现了哪些史观。说明影响史学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3)据材料三卡梅伦派兵叙利亚,内阁成员大体上是赞成还是反对?为什么?

2017-11-16更新 | 5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