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 两次工业革命 > 第一次工业革命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65 题号:4029209
下面是关于英国工人在19世纪30年代的情况的观点,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的工人阶级,虽然他们也有不平和不幸,但是总体来说,他们在物质生活状况方面还是比其他欧洲国家的工人阶级要好,他们有更充足的食物供应,更好的衣着和居住条件,尽管这样,他们对困苦的感觉却更加强烈,然而我们肯定相信,尽管苛捐杂税、战争和沉重的公共债务,但是国家还是变得越来越富裕。
材料二:工厂工人从早上3:00工作到下午l 0:00,报酬是三个先令和七个半便士,如果他们迟到五分钟就会失去其中的四分之一,6岁的小孩也在这样恶劣的工厂环境中工作。工头经常打工人,但是并没有抚恤金给予工作受伤的工人。工人的房子都是由一个土制的房间构成,这些房子设在工厂周围,紧密地挨在一起,并且缺乏相应的卫生设施,建筑相当不卫生和危险。
评述材料中关于英国工人状况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见下图。

材料二   早在19世纪50年代,马克思就预言电的伟大革命力量,认为“蒸汽大王在前一世纪中翻转了整个世界,现在它的统治已到末日,另外一种更大得无比的革命力量

——电力的火花将取而代之”。

材料三   随着广播、电视和其他电子媒介的出现,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骤然缩短,整个世界紧缩成一个“村落——地球村的概念由此产生……地球村的概念也同样意味着全球是一个有机的系统,而不只是两百多个国家与地区的大拼盘。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三幅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信息及其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电力与蒸汽动力相比具有的优越性。

(3)根据材料三,分析“地球村”的特点。列举近代以来三次工业(科技)革命中,对“地球村”的形成起直接推动作用的科技发明(各举一例)。

2016-11-21更新 | 99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自古以来,交通事业的发展关乎社会进步、国运兴衰甚至世界文明演进的历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汉时期政治上的统一为水陆交通的发达创造了有利的客观条件,所以当时的水陆交通比春秋战国时期要发达得多。驰道是秦汉时期陆路交通网的主干,可通向全国主要城市。驰道于秦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220年)开始修建、早期的驰道以秦的都城咸阳为中心,延伸到全国各地,其分布区域是:“东穷燕、齐(今河北省、山东省广大地区),南极吴、楚(今江苏省、安徽省和湖北省)”,“西至临洮、羌中(今甘肃省、青海省一带),北据河为塞”,并沿阴山至辽东(今辽宁省辽阳县北)。

——张传玺、楼宇烈等《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纺织工业、采矿工业和冶金工业的发展引起对改进过的运输工具的需求,这种运输工具可以大批运送煤和矿石。这引起了运河开凿热,使英国到1830年时拥有2500英里长的运河。与运河时代相提并论的是伟大的筑路时代。1750年以后,一批筑路工程师——约翰·梅特卡夫、托马斯·特尔福德和约翰·麦克亚当——发明了修筑铺有硬质路面、能全年承受交通的道路的技术。乘坐四轮大马车行进的速度从每小时4英里增至6英里、8英里甚至10英里。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1880年末,刘铭传请修铁路:自强之道,练兵造器固宜次第举行,然其机括则在于急造铁路。铁路之利于漕务、赈务、商务、矿务、厘捐、旅行者不可殚述,而于用兵一道,尤为急不可缓图之。李鸿章本同此心,倾力相助:“处今日各国皆有铁路之时,而中国独无,譬犹居中古以后而摒弃舟车,其动辄后于人也必矣”……更多的人是“群相哗骇”,指“铁路之说,刘铭传倡于前,李鸿章和于后”,是“直欲破坏列祖列宗之成法以乱天下也”。外夷以谋利为主,中国以养民为主,所以,铁路“行之外夷则可,行之中国则不可”,在义与利的对立之中显示农业社会对工业社会的排斥。而朝野之上下更容易让人接受的是因为铁路而致“山川之神不宁,即旱涝之灾易召”,这种观念虽然不可论证,却比能够论证的东西更合乎社会心理。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交通建设产生的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运河航运和公路运输获得发展的条件,并说明工业革命中轮船、火车、铁路等交通成就是如何推动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早期铁路事业步履艰难的原因。
2019-10-11更新 | 12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城市的发展折射出社会的变迁。回答下列问题。

唐代扬州是大江南北水陆交通的枢纽。自安史之乱起,北人大批南下,扬州人口急剧增加。手工业的发展为市场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很多外地甚至外国产品也源源而来,遂形成国际性经济都会。由于人口增加和工商业活动的集中,市民及工商业者很多都“侵衢(街)造宅”,结果不仅在扬州沿官河两岸出现了“十里长街市井连”的繁华商业街,夜市也随之兴盛起来。

——摘编自李廷先《唐代扬州工商业的发展》


(1)依据上述材料概括唐朝中期以后扬州商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原因。

英国城市人口数量与比例变化

年份英国人口(千人)城市人口(千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百分比
17517390165722%
180110755348832%
1851208791119454%

(2)阅读上表,概括1751~1851年英国人口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相关因素。

(3)改革开放推动了中国城市的发展。结合史实,以上述两幅图片为例进行说明。
2022-08-03更新 | 5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