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 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 商业的发展 > 宋元的商业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032 题号:44468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朝最初未能收复边陲各省,后来又丢失了北边的半个中国,这在后来遭到了中国历史学家的严厉谴责。这种批评固然正确,但中国文明有许多方面在唐、宋几个世纪中达到顶峰也是事实——文化领域尤其如此。在这几个世纪中,出现了佛教经文和儒家经典的大百科全书;许多学者撰写的各朝历史内容全面;伟大的诗人和艺术家的杰作大批涌现;写在书卷上的书法艺术同绘画一样受到高度评价;精美的瓷器几乎像玻璃一样薄,一样透明;印刷术的发明价值连城,被用来印制大量佛经;科学技术取得了非凡的进展,它们至今才被充分理解……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这对整个欧亚大陆都具有重大意义。……比国内贸易大发展更引人注目的是对外贸易的突飞猛进……结果,海上商道——而不是古老的陆路——首次成为中国同外界联系的主要通道。最后还应该指出,宋朝时期中国人首次大规模直接从事对外贸易,而不再主要依靠外国中间商。因而可以说,宋朝时的中国正在朝着一个海上强国的方向发展。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第13章《传统的儒家文明》

材料二   美国无疑将变成一个帝国,但并不是历史上罗马帝国、中华帝国、阿拉伯帝国、蒙古帝国和俄罗斯帝国那种单纯幅员扩张所形成的帝国,也不是英法等欧洲国家那种建立在直接控制基础上的殖民帝国,而是一种新型的帝国。它以强大的生产能力和贸易能力为基础,要求其商品和影响力能够自由进入世界各地,同时尽可能地减少对海外领土的直接控制以便节约政治和财政资本。用一句话归纳,美国作为一个国家是有边界的,作为帝国则是无边界的,这种帝国发展的逻辑正是无孔不入的资本逻辑。不论是否有意,美国的海军扩建一开始就不是针对英国海上霸权的,甚至可以说美国从未认真考虑过和英国进行一场海上较量。一些国会议员虽然叫嚷“美国舰队应该主宰大西洋西部和太平洋东部”,但在实际部署上,美国海军在大西洋方向完全处于防御态势,其战略构想以默认英国皇家海军对大西洋的控制为前提。这一点是与德国1897年以后海军扩建最大的区别,后者的矛头恰恰明确指向英国。

——摘编自徐弃郁《帝国定型:美国的1890-1900》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斯塔夫里阿诺斯研究宋代的视角有何突出特点。并说明“宋期时的中国正在期着一个海上强国的方向发展”这一观点的依据。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国崛起方式不同于传统大国的地方,并分析其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大国之路不同走向的主要因素。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城镇数量大幅增加,城市人口膨胀,城市中工商业从业者增多,地域性经济中心城市层出不穷,导致传统的政治性城市向经济性商业城市转化。与此同时,城市格局因古典坊市制的崩溃而有重大改观,临街设店的近代型城市风貌已初见端倪。更值得重视的是,宋代已经出现了少量的生产性工商业城市,如浙东金华可以认为是纺织城镇;徐州附近的利国监可以视作冶金城镇,还有常聚十余万矿冶工匠的江西铅山场、广东岑水场亦属矿冶城镇;四川井研县亦有数万井盐工匠,可谓盐业城镇。

——摘编自葛金芳《经济变革与宋代工商业文明的加速成长》

材料二   在宋代,农产品粮食和原先主要是作为家庭手工业产品的绢帛大量走向市场,转化为商品,并且成为市场上的主要商品。家庭手工业继续发展,而与农业脱离的手工业也有了显著发展。因而为纺织手工业提供原料的棉花、麻和蚕桑等,亦相应地发展起来。为供应市场的需要和城市发展的需要,甘蔗、果树、蔬菜等也跟着发展起来。

——摘编自漆侠《中国经济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城市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农业发展的新现象,并说明其原因。
2020-07-22更新 | 14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战国至秦汉时期,山东沿海居民开辟了连接山东半岛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的北方海上丝绸之路。山东半岛是它的起点,因为临淄等地在春秋战国时即为丝织业和纺织业中心,汉初著名的官办三服官手工场就设置在此地。除纺织业外,山东半岛还是全国冶炼业中心。山东沿海的渤海、黄河沿岸,自古产木,其中的楸木,就是造船的上等材料,商船、渔船活动多见于春秋战国时地方志的记载。北方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也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分不开。面对秦的暴政,沿海地区民众只能消极反抗,利用有利条件向海外移民。汉初楚汉之争战乱不休,又有大批山东沿海居民迁徙至朝鲜与日本,从而推动了北方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

——摘编自朱亚非《论古代北方海上丝绸之路兴衰变化》

材料二   宋代海外贸易以东南为盛。宋代的沿海通商口岸陆续增加了广州、泉州、明州等十余处。宋代的海舶航程也更长,最远的达红海口的亚丁和东非海岸。与宋朝通商的国家和地区有五十多个,其中宋代海舶直接到达的有二十多个。宋代的手工业品和原料大批运往海外……宋政府在海外贸易中获得了很大收益。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宋代海外贸易的畸形发展,主要输入商品是奢侈品……与西欧城市的发展相比,没有适应手工业者扩大再生产的需要,不是手工业生产的原料和资金,也不是生产加工所需要的原料。且中国出去的商人较少,大多是蕃商.蕃船来中国。

——摘编自王棣《宋代经济史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北方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并分析归纳其在秦汉时得以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海外贸易繁荣的表现,并加以简要评价。
2020-08-24更新 | 4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臣以为亟定其制,而通计天下若干人为士,足以副在官之吏,若干人为农,三年足有一年之储;若干人为工,足其器用;若干人为商贾,足以通货而已。尊儒尚学,贵农贱商,此皆事业之要务也。

——摘自《晋书傅玄传》

材料二   唐太宗曾经对房玄龄说:“朕设此官员以待贤士,工商杂色之流假令术逾侪类,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到唐玄宗时已经说出“朕天下之贵,元宝天下之富”,到唐僖宗时情况更有了很大变化,如长安商人王酒胡就曾受唐僖宗邀请赴宴。

——摘编自《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十八讲》

材料三   从《东京梦华录》可看出北宋城市和唐时面貌大不相同。在汴京,街面店铺、作坊、旅馆、50余炉的饼铺、二三层楼的酒家(官营或私营都有),与住宅、寺宇杂然并见。很多大城市里每日天未明到深夜,甚至通宵都有营业。夜市上除了有大众化的食品和用品,便于夜间“勾当公事”的人和一般平民购买食用。批发商业的组织形式在北宋也有新的发展。“行”不但是批发交易的场所而已,并且是一种新起的批发机构。在城市内外河畔桥头交通方便之处或街道广场之上都有各种“行”的设置。

——摘编自吴慧《中国古代商业》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其反映的经济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政策在古代中国长期推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朝社会中出现的一些“新现象”。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商业发展的特点。
2019-07-12更新 | 4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