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史(旧) >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 新思想的萌发 > 林则徐开眼看世界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117 题号:5001948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林则徐的可贵之处在于,他最先拿起西方这把尺于量出了中国的短处。鸦片战争是中西之间武力的较量和竞争。曹被看作是朦胧一团的泰西,如今展现在中国人眼前的第一个形象是舰船的迅速、利炮的声势。曾经身为抗英主帅的林则徐,对这种压力目赌身受,终身不能释怀。尽管他曾相信,禁止茶叶、大黄的出口即可治西人(断绝对英贸易,即可阻断英国财源而使其亡国),但战争的权威性,迫使他重新认识对手。于是,他在广东竭力主张买炮、买舰,同时翻译外国人所办刊物。后来,他把在广东搜集的资料给了魏源。魏源把这些材料编入《海国图志》。……他(林则徐)能临危受命,“原知此役赴汤蹈火”,“早已置祸福荣辱于度外”,而“为天下计”,毅然赴广州领导禁烟。……1841年,被解职的林则徐在得知浙江沿海的败局后,开始深刻检讨以往的作战指导方针,并提出了“船炮水军”的建议。这一设想,是对其先前“以守为战”方针的否定,这显示其探索新知的努力,以及林则徐思想的进步。

——根据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林庆元《学习和发扬林则徐精神》、茅海建《林则徐对“夷情”的探访及认识》组编

(l)结合材料,概括说明林则徐“拿起西方这把尺子量出了中国的短处”的涵义。

(2)根据材料,结合时代背景,以多维视角评价林则徐。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四洲志》是近代第一部国人所译的外国史地学著作。编译时,林则徐有意地调换了原书中介绍国家的顺序,按照亚洲一非洲一欧洲一美洲的顺序进行叙述,遵从了中国人以“天朝上国”为世界中心的习惯。他将选编的重点放在各国的兵制、统治情况,以及历史中对外交战的情况。从《四洲志》可以看出林则徐倡导学习西方的军事制度和器物,而缺乏对于自身政体缺陷的反思。这样“开眼看世界”的后果只能是空想出一个自己认知框架内的西方世界,而完全无法从根本上理解西方人的政治体制乃至于思维方式。通过林则徐在鸦片版争中的表现,也能看到这种局限性的具体表现。

——摘编自李昊洋《从〈四洲志〉看林则徐对于外部世界的认知与影响》

材料二   1874年冲正修编纂出版《支那地志略》,开创了近代日本编纂中国地志之始。该书吸收西方人有关中国的记录和研究成果,诸如经纬度的利用,新式地理词汇的使用等。该书作为当时日本人的学习教材,成为他们认识中国的读本。此后,日本人通过收集情报,来华实地踏查,翻译中国和西方人著作,编纂地志研究和认识中国。1880年高田义甫编纂有《清国地理小志》,1882年岸田吟香编有《清国地志》,1887年日本参谋本部利用在华调查资料编有《支那地志》,1893年安东不二雄编有《支那帝国地志》,至1894年前,日本编纂中国地志达到一个高峰,也标志日本研究中国到达一个小高潮。

——摘编自郭墨寒《冲正修编纂〈支那地志略〉研究》


(1)据材料一,归纳林则徐编译《四洲志》的特点,并说明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的局限性。
(2)据材料二,概括1894年前日本编纂中国地志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影响。
2022-01-24更新 | 30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四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佐行贾以行兵,兵贾相资,遂雄。
——《海国图志》                                                                                                                                                                                                                                                                              
材料二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变法通议》                                                                                                                                                                                       
材料三   一、颠覆现今之恶劣政府,二、建设共和政府,三、土地国有……以一个新的、开明的、进步的政府代替旧政府,……把过时的满清君主政体改变为“中华民国”。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材料四   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等人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的囹圄”,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他指出:要拥护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
材料五   七十多年马克思主义走得那样慢,十月革命以后就走得这样快。因为它走得这样快,所以一九一九年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就不同了,五四运动以后,很快就晓得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势力的口号。在这以前,哪个晓得提这样的口号呢?                                                     ——毛泽东(1945.4)
请回答:
⑴分别概括材料一和材料三的思想主张。
⑵材料二中的作者代表了中国哪一派别的政治主张?为实现其“变官制”的政治理想,该派别提出怎样的政治主张?
⑶材料四的“两位先生”是指什么?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新文化运动前期的具体内容。
⑷结合上述五则材料,简述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轨迹。
2016-11-18更新 | 57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儒家思想在西方传播较晚,当时近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印刷术已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16世纪末,耶稣会士来华后翻译了“四书”“五经”。当时,中国的综合国力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中西方之间的对话处在相对平等的位置上,耶稣会士们的翻译在西方产生了很大影响。伏尔泰说:“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真理绝不与迷信混同”,他抨击天主教的黑暗统治,并把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中国看作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政体之一。有学者认为,“在欧洲,特别是在法国,17和18世纪的整个思想模式发生了转变,而转变之后,在许多方面与孔子思想都很相似”。

——摘编自《儒家思想在西方的传播》

材料二   “西学东渐”不仅直接影响着近代中国的思想文化、近代的自然种学和社会种学,也填补了许多中国文化中原来没有的元素。自然科学中的声、光、电、医学等科学技术随着“西学东渐”逐渐融入中国文化当中,并且通过具有先进思想之国人的学习与研究,中国本地的近代科学也开始形成并且逐步发展。不仅如此,关于近代科学的分类也渐次走向专门化,形成比较系统的领域。近代的中国随着“西学东渐”在发生着改变,新式的思想和研究方法改变了中国古老的思想文化领域,新领域的开拓和新科学的建立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文化的结构。

——摘编自《“西学东渐”影响下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思想西传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学东渐”对中国近代的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东西方之间的思想文化交流。
2019-04-28更新 | 85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