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 古代主要经济政策与土地制度 > 土地制度的演变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47 题号:534053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经过隋末农民战争,大量农民离开了土地,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武德七年(624年),唐初统治者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主要规定有:十八岁以上的中男和丁男,每人受口分田八十亩,永业田二十亩;老男、残疾受口分田四十亩,寡妻妾受口分田三十亩;杂户受田如百姓;工商业者、官户受田减百姓之半;此外,一般妇女、部曲、奴婢都不受田。有爵位的贵族和官吏因品级受永业田六十顷递降至二顷。永业田和赐田,可以自由出卖。主要原则是“凡授田,先课后不课,先贫后富,先无后少”。均田制在唐朝实行了一百多年,唐朝前期的经济发展与国家富强,与此制度密切相关。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英国在18世纪农业资本主义化过程中,坚持旧生产方式和经营方法的地主贵族在经济上已趋没落,同时,他们开始采用资本主义经营方式和农业改良技术,并兼营一些工商业。这种变化造就了资本主义化的贵族地主阶级。从18世纪60年代起,圈地运动发展速度加快,形成新高潮。1760年之前,议会共颁布了214项圈地法令,而在60年代就颁布了385个圈地法令,圈地70余万英亩。70年代的圈地法令则多达642个。在18世纪英国,“土地越来越成为政治权力的基础”。至18世纪末,已经有400个大地主家族,各自拥有至少5000英亩以上的土地,年均土地收入约1万镑。
英国的农业在1600—1800年在技术和生产能力方面出现了重大转折。据考证,表现农业革命成果的年代为1700年左右或者更早。在整个17世纪,英国谷物的出口量很少,1700年之后,谷物和面粉的出口大幅度稳定上升,到1750年总数达200000吨,平均每人出口30千克,当时的英国是“欧洲的粮仓”。与此同时,1700—1750年英国人口大约增加了5%—7 %,人均消耗量也有所增加,而农业劳动力的比例却减少了。

——摘自高德步、王珏编《世界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推行均田制的背景,分析唐朝推行均田制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近代农业革命的措施及历史影响。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

材料二:“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者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复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莩耳。

——董猬《救活荒民书》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种土地制度?
(2)材料二反映了该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发生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发生这一变化对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针对材料三所反映的社会问题,举例说明统治阶级试图解决该问题而采取的措施,并分析原因和结果。
2019-07-12更新 | 16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从古至今,政府与社会精英对于社会和谐的思考或实践从未中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曰:“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论语􀅱季氏》

材料二   秦汉以来,地主侵占土地主要以“势”夺之,并与佃农形成了一种主从、良贱的关系.到明清时期,更多的土地兼并以经济手段实现,当时缙绅富商积累的巨额资金,最有利的出路即“唯是买田广土”.在土地经营活动中,雇工虽得到了更多的使用,但多数地主仍选择租佃方式.在这种关系下,“田中事,田主一切不问,皆佃农任之”,佃农也有了一定的承退佃自由.􀆻􀆻取得佃权的农户可以将土地转租他人,地主不得干涉佃权转让.

——摘编自耿元骊《帝制时代中国土地制度研究》

材料三   孙中山始终把“天下为公”“世界大同”作为最高理想,毕生致力于此.他的“大同”思想主要表现在他的“民生主义”主张里.在他看来,“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又名共产主义,即是大同主义.”

——刘雅丽《略论孙中山的大同思想、道德观与和谐社会》

材料四   实践证明,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共同发展.

——2014年《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观点,并指出孔子思想观点的政治意图.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中国土地制度的新变化,并分析这种变化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指出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的来源,并简评孙中山“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的观点.
(4)根据材料四,指出政府在民生方面的新举措,并概括它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关系.
2020-02-04更新 | 5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两税法推行,政府便一任民间农田之自由转移,失却为民制产的精神。结果自然引会引起土地兼并,贫富不平等,耕者不能有其田,而奖励了地主的剥削。”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土地制度改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从根本上摧毁中国封建制度根基的社会大变革。它让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他们利益的坚决维护者,因而自觉地在党的周围团结起来,这就为打败蒋介石、建立新中国奠定了最深厚的群众基础。

——《中国共产党简史》

材料三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重要的关键词,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开放?……从人民生活水平来看,广大老百姓希望尽快发展经济,解决温饱问题,改变长期缺吃少穿的局面。

——摘编自李忠杰《改革开放关键词——中国改革开放历史通览》

材料四

年份农业总产值(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9781397133.6
19907662.1686.3
200024915.82253.4
2017109331.713432.4

——摘自教育部审定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税法推行所产生的影响。
(2)材料二中的“封建制度根基”指什么?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依据材料四,简要说明改革开放的成效。20世纪九十年代,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作出的重大举措是什么?
2022-03-06更新 | 9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