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政治史(旧) >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 抗日战争 > 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局部抗战)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027 题号:573170
日本右翼文人中村粲在《大东亚战争的起因》中说:“当时各国形成了各自的经济区……日本没有进入美国的经济区域,而苏联有苏联的区域,美国也建立了自己的区域,设置很高的关税壁垒。当时就是这种情况,世界各国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展开贸易,形成排斥他国的地区经济。基于当时的情况,日本不得不关注满蒙。向白人世界的移民受到排斥,日本为了解决每年增加的100万人口,自然要利用满蒙这一新天地。日本人转而关注满蒙,是受周围国际形势所迫。……
满蒙事变(即九一八事变)还有很多其他原因。满洲铁路由于受到了各种各样的阻碍,陷入危机。……在二十一条问题上,日本虽然得到了在满蒙从事农业和商业的土地,并获得了和中国人联合开展经营,然而,这些几乎成了白纸空文。正如刚才所说,各种各样的情况促成了满洲事变的爆发。因此,满洲事变……并不能就简单地断定为侵略。”
请回答:
(1)在以上材料中,作者从哪些方面为日本侵略中国进行辩护?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为侵略行径辩护的荒谬之处。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西周时期,“其王朝会,必陈设仪仗,奏国乐”,而且不同等级、不同场合所演奏的“国乐”有着严格的规定。作为一种宫廷的仪式音乐,虽然在春秋战国时期经历“礼崩乐坏”,但却随着皇权不断强化被后世历代王朝所效仿和传衍。魏晋南北朝时期,“谣俗”和“四夷杂歌”成为宫廷音乐的重要来源。两宋时,大量民间歌伎、乐工成为宫廷乐师,使统治者参照“雅正之乐”的标准,作出形式和内容上的规范和取舍。明清时期的“国乐”则都交由道士或僧人主持演奏,以满足统治者利用宗教祈福的要求。近代以来,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国乐”应该是体现中华民族时代精神的音乐作品,“国歌”就是最典型的表现。

——摘编自洪学明《论术语“国乐”》

材料二   《国际歌》(1871年诞生于巴黎公社失败后,1917年后被苏联定为国歌,1944年被定为苏联共产党党歌)“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我们要做天下的主人团结起来到明天,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义勇军进行曲》(1935年诞生,1949年被定为国歌)“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摘编自百度百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国乐”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际歌》和《义勇军进行曲》创作的历史背景。
2022-07-03更新 | 8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周游列国,为实现其政治理念和治国方略四处奔走,其所关怀之核心。乃是现实政治,而非纯粹的知识。而汉代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意识形态以后,大多读书人积极入世,奉行“学而优则仕”的原则,以期通过对知识资源的掌握谋取仕途,参与政权建构,从而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这就直接产生了大量以服务现实政治为目的的知识分子——士大夫。在先秦,中国尚未形成规范的选拔机制,选拔士人参与政治及士人的进阶,主要依靠诸侯的赏识。但是,这种人才选拔制度并不成熟和规范,而统治者也一直在主动地进行制度设计,促使士人与权力进一步结合。直到隋朝创立的科举制,成为往后中国政治吸收、笼络士人的常规机制,并越来越成熟,知识分子与政治权力的结合趋于制度化、规模化。

——据刘广莉《依附与独立:中西古代知识分子与政治权力的面向》整理

材料二   沈阳知识界爱国志士从1931年底到次年1月冲破日伪军警特务严密监视。将生死置之度外,搜集整理反映九一八事变实况的材料,编辑成《TRUTH》汇编,向国联调查团上书,捍卫中国话语权。大学教授刘仲明、社会教育家张韵冷、医学家刘仲宜等九人,在递交的材料上郑重签名,史学界称其为沈阳“九君子”。经三位英国绅士书写证明信等方式辗转协助,形成符合国际法惯例的文件,历经周折.上交给李顿调查团。调查团形成了以(TRUTH》等材料   为主要依据的《国联调查团报告书》,对日军侵略行径作出了三项定论:一、“东三省为中国之一部,此为中国及列国共认之事实”。二、日军在九一八事变中有计划的军事行动,“不能认为合法之自卫手段”。三、“满洲国是日本一手操纵和控制的政权”,“不能认为由真正的及自然的独立运动所产生”。1933年2月,国联特别大会就上述问题达成共识,一致通过。日本恼羞成怒,宣布退出国联。

——据徐建源《从六君子、七君子到九君子——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君子精神和救国担当》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与政治权力不断融合的阶段性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时代精神。
2020-04-15更新 | 14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材料   “九·一八”事变后,赵一曼主动要求上前线参加“反满抗日”的斗争,得到党组织的批准。赵一曼在沈阳大英烟草公司和纺纱厂搞工运,加强对工人的训练,发现和培养革命骨干。1934年,赵一曼在白色恐怖笼罩下,建立起一支群众抗日武装,配合游击作战,为主力部队输送兵源。1935年,她兼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一师二团政委,带领部队有力地打击了日寇和汉奸走狗,当时日伪报纸惊呼:“女首赵一曼,红装白马奔驰于丛山密林,常采取出奇不意、攻其不备之战术,使我倍感难以对付”。1935年11月,赵一曼被捕,日本宪兵为了逼迫赵一曼供出东北抗联的机密和党的地下组织,对她进行了残酷的刑讯。每次刑讯,她总是坚定地说:“反满抗日,就是我的目的、我的主义、我的信念”。1936年赵一曼牺牲后,东北抗日联军将她视为自己最伟大的女英雄。

——摘编自杨永康、魏明生《赵一曼精神的时代特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赵一曼在东北的斗争对中国革命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赵一曼精神”体现的时代特质。
2020-07-13更新 | 7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