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 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 商业的发展 > 宋元的商业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28 题号:582042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宋以前,大体可称为古代中国。宋以后,乃为后代社会。秦前,乃封建贵族社会。东汉以下,士族门第兴起。魏晋南北朝迄于隋唐,皆属门第社会,是古代变相的贵族社会。宋以下,始是纯粹的、平等的平民社会。就宋代而言,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较之前代,莫不有变。学术思想亦如艺术,亦均随时代而变

——钱穆《理学与艺术》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作者提出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的理由。 (分清角度,从三个方面回答)
材料二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进程从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主要经历了被动开放、经济起步、政体变革、思想解放四个时期。这是一种社会质变,即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发生了整体性的变革

——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绪论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史实,概括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表现。(仔细审题,只答四点)
材料三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了城市。……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1949年3月)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城市到乡村”“城市领导乡村的时代背景和基本内涵。
材料四1952—1965年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图(1952年=100)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编《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4)依据材料四,概括指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轨迹,并分别分析其主要原因。(选一个时间点作答)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汉时期,丝织业是比较发达的,官营丝织业规模宏大,长安和临淄等地设立了大规模的官营手工业作坊,作坊的织工常常达数千人之多,并设工官专门管理。大工商者经营的丝织业兴盛发达,《史记》载,通邑大都中从事买卖“帛絮细布”者,可“比千乘之家”。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中,有保存完好的绢、纱、绮、锦、刺绣等丝织品,这些绚丽多彩的高级丝织物,用织、绣、绘、印等技术制成各种动物、云纹、卷草及菱形等花纹,说明西汉的纺织技术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二个鼎盛期,中国是当时世界上唯一长期保持统一的大国。隋唐时期的中国,各种政治制度业已完备,经济空前繁荣。在当时的世界上,中国处在发展的前列,大大影响了世界,特别是东亚周边国家封建化的进程。亚洲各国人民都羡慕中国,“殷切希望政治上要有像中国那样统一的国家组织,经济上要过像汉人那样灿烂的文化生活”。伊佩霞《剑桥插图中国史》指出:“初唐和中唐时的中国人自信心最强,最愿意接受不同的新鲜事物。”

——据晁福林《中国古代史》等

材料三宋朝商品经济非常繁荣。农业发展使剩余农产品大量增加,新兴经济作物茶叶、甘蔗之类绝大部分进入市场,北宋后期全国镇市有1900有余,大者年税收万贯以上。民间出现中国古代最早的纸币,称为交子。宋朝城市繁荣,汴京和临安盛时人口均超出百万。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汉时期丝织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两方面的史实说明唐朝“中国人自信心最强”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商品经济繁荣的表现。

2018-02-14更新 | 19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列史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世界著名经济史学家贡德·弗兰克认为:“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中国无疑是世界上经济最先进的地区。自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等方面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地方。”

材料二   明末清初,商帮中的货币商人先后创办了印局、账局、票号等。金融机构的创新是明清金融革命的最重要内容,但遗憾的是它们的业务局限在汇兑领域。不仅如此,由于缺少海上贸易的发展,丧失扩大发展的机会。

——《论明清的金融机构》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宋代经济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三个方面超越前代乃至世界的地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清之际中国的金融创新为什么“丧失扩大发展的机会”?
2018-09-06更新 | 18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地图中的上海变迁作为文献载体的地图,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符号记录,表达了人们对地理空间的认知,也具有政治、经济、军事、人文等多重维度的意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上海县城厢租界全图》(1884年,点石斋版)(如图)。使用现代测绘技术实测主要道路。椭圆形内标识部分是上海县城厢部分,在其上部原图用不同色彩标识出美租界、英租界和法租界。


材料四:《上海城市地图》(1931年)(如图)。图中线框内为租界区。全图用英文标识和说明,地图周围出现的图片,是当年国际知名的品牌、酒店和商场在地图上刊登的广告。



问题
(1)材料一中“上海县”最初设立于哪个朝代?材料二中的“耶稣会”最初何时来华,并说明理由?
(2)材料三和材料四两幅上海地图有何不同?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近代上海的变迁?
2019-10-15更新 | 9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