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史(旧) >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 主要思想流派 > 儒家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58 题号:6008960

思想的发展具有时代特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人文主义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互相关心互相爱护。……认为一个没有秩序的社会是危险的,会给社会成员带来灾难,提出了一系列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礼法模式。……提出要使“义”成为第一追求,认为它是人的根本价值所在。……人在社会中离不开交往,而人们之间的交往需要一个基本的准则,应该真诚待人,不虚伪欺诈。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人文主义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人文主义出现的历史背景。

材料二统治者需要理学、朱子学来维护自己政权统治,势必对原有的理学、朱子学有所取舍、有所改造。特别是随着明清时期皇权专制体制的强化和官僚阶层奴庸化的加剧,朱子及理学家们所提倡的勇于坚持士人气节的义理观,基本没有被实施实践的可能性。……而某些部分被强调而形成制度化的诸如“贞节”“孝道”,则根据统治者的需求和爱好而经过了新的改造和诠释,这种经过改造和诠释的“贞节”“孝道”,就与宋代理学家们的设想存在很大的差距。

——摘编自陈支平《朱子学·理学:唐宋变革与明清实践》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指出明清时期的理学与宋代相比有何变化,这些变化体现了当时怎样的时代特征。

材料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适应时代要求,坚持问题导向,提出一系列富有创见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取得重大的原创性理论创新成果。这些成果,既坚持了“老祖宗”,又发展了“老祖宗”,还谱写了新篇章,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开辟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宣讲家网:十九大·理论新视野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呈现的基本特点。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列材料:

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影响深远。在中国古代的不同时期,儒学思想家们不断对其进行新的阐释,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有子(孔子弟子)曰:“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仁的根本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关仁的政治主张。

材料二:     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使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儒家思想在西汉取得独尊地位的原因

材料三:       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商业;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力行。

——摘自《朱文公文集•答张敬夫》


(3)明清时期,儒家思想发展到新的阶段,其最突出的思想主张是什么?结合材料三概括指出这种思想主张在政治、经济和学术方面的具体表现
2018-12-09更新 | 5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据《史记》记载,陆贾常常在刘邦面前引述《论语》《尚书》等古代典籍。刘邦呵斥他说:“乃公居马上得之,安事《诗》《书》?”陆贾反唇相讥道:“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于是,刘邦让他总结秦亡汉兴的经验和历史上治乱的缘故。他便写下了《新语》十二篇,讨论“行仁义、法先圣”的道理,使得刘邦不得不称善。

——《史记》卷九十七

材料二   “余自幼读圣教,不知圣教;尊孔子,不知孔子何以可尊。所谓矮子观场,随人说妍,和声而已。是余五十以前,真一犬也。因前犬吠形,亦随而吠之。若问以吠声之故,正好哑然自笑而已”。

——(明)李贽《续焚书》

材料三   中国的思想家对自然科学和玄学都没有兴趣,他们提供讨论的哲学是社会的、政治的和伦理的。从规劝和改良的语气来看,这种哲学无疑反映了一个屡起冲突、政治混乱的时期……哲学家们在晚周时期大动乱的形势下,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

——(美)伯恩斯《世界文明史》

材料四   在孔子诞辰二千五百五十七周年祭孔大典前夕,备受世人关注的孔子标准像于孔子故里曲阜揭幕。

——中国新闻网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说说儒学为什么会受到重视?
(2)材料二中作者是如何认识儒学的?说明了什么问题?
(3)结合材料一、二、四,谈谈你对儒家思想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2019-04-22更新 | 3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仁者爱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仁,远乎战?我欲仁,斯仁至矣”;“克己复礼为仁”。

——《论语》

材料二 朱熹发展了孔子的仁学,强调“人之所以得名,以其仁也。言仁而不言人,则不见礼之所寓;言人而不言仁,人不过是一块血肉耳。必合而言之,方见得道理出来。”他提倡人格价值,高扬人的主体自由性:“秦汉以来,圣学不传,儒者惟知章句训诂之为事,而不知复求圣人之意,以明夫性命道德之归。近世先知先觉之士,始发明之。”

——摘编自《朱子语类》

材料三 谭嗣同认为“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三纲之慑人,足以破其胆,而杀其灵魂”,他打碎历史加在“仁”上的道道枷锁,恢复了孔、孟仁爱思想的初衷,让中国传统文化找到了与时代的结合点,是对苦难中的中华民族生存意识的自觉应答。同时他熔儒、墨、道、佛、耶之学以及西学于一炉,给“仁”赋予了新的生命,这个“仁”既古老又新鲜,既传统又现代。

——摘编自郑佳明《天道轮回读<仁学>》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主张“仁”的含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朱熹主张“仁”的内涵,并说明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谭嗣同“仁”学的特点,并简析其历史意义。
2020-01-16更新 | 6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