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 两次工业革命 > 第一次工业革命 > 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586 题号:601485
世界博览会(简称世博会)被誉为“经济、科技与文化界的奥林匹克盛会”。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51年,在英国伦敦举办了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世界性博览会,有10个国家参加,为期161天,630万观众参与。此后,世博会逐步成为与奥运会几乎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和全球规模的盛会。
材料二   1904年4月30日,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宣布圣路易斯世界博览会开幕。这届博览会历时七个月,与会人员达1900多万人次。
材料三   2010年,上海举办世博会,这将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更加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的一项实质性措施,也是继申办奥运会成功以后再次向世人展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展成果的崭新机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举办这次世博会有哪些优势?期间,英国政府可能为与会代表提供哪些先进的交通工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这届世博会能展出当时世界上哪些最先进的科技成果?
(3)上海在历史上一直是一个重要的城市,试从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各举一例近代史上发生在上海的重大事件。结合材料三,你认为举办上海世博会将对中国的发展产生哪些积极影响?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城市化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是一个突变的过程,不是以封建城镇为依托发展起来的,而是在一些村庄和工矿区发展起来的。”英国历史上进行了长达几个世纪的农业革命、商业革命,不仅为英国的工业化打下了基础,而且为城市化积累了资金、提供了廉价劳动力。18世纪早期,英国城市人口约占总人口的20%~25%,1801年为33%,而到1851年时英国已有580多座城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54%,英国已基本上实现了城市化,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国家。
材料二 英国国会1836年批准建设新铁路,到1855年其铁路总里程已达12960公里。 运河方面,自从1761年开凿第一条运河,到1842年,英国已修建了3960公里的人工运河,曼彻斯特、伯明翰成了著名的运河枢纽;交通运输业的发达极大地加强了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使处于这些交通枢纽的地区迅速成为集商贸、工业和服务业为一体的城市或城镇。
材料三 同时城市的新生活方式、新思想观念也在影响农村,城市的比较利益的优势也诱导广大农村的农民逐渐离开了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土地,大量涌入城市。
材料四 英国城镇化进程具有不平衡性和盲目性。结果城市规模发展过大过快,出现严重的‘‘城市病”,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的发展,而且造成了大量的社会问题。到20世纪初,英国提出了城市规划和建设理论——田园城市构想。
(1)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城市化进程的显著特点。
(2)据材料一、二、三分析英国城市化迅速发展的原因与条件。
(3)材料四中提到的严重的“城市病”,在当时主要有何表现?
(4)通过以上分析,你能得出哪些正确认识?
2016-11-18更新 | 69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圈地运动开始于十四世纪前后,当时英国的土地制度主要以敞田制为基础。通过圈地,分散和条块分割的敞田被代之以个人集中而自由的土地支配制度,更有利于个人方便而灵活地使用他的土地。这对于提高敞田上的生产效率及生产经营的灵活性都是至关重要的,也有利于开发荒地、沼泽地、荒原和山区牧地。在原先的敞田制中,农民的土地都是被平均分配,限制了大规模的生产,不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圈地运动的开始,为新贵族们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提供了条件,新贵族在买入土地从事大规模生产时,也对农业技术的改良作出了一定的贡献。英国圈地运动开创了农业革命的先河。

——据禹继杰《英国圈地运动中的三种转变对工业革命的影响》等整理

材料二   农业革命的深入发展不仅解决了英国人口的吃饭问题'而且也解放了农村劳动力,满足了迅速发展的工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农业地租和利润也支持了工业的发展。农业革命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工业化的进步又推动着农业革命向纵深方向发展。工业革命根据农业的发展需要生产出收割机、割草机、播种机、脱粒机、扬场机、松土机和切草机等。工厂生产的标准化农具部件使农具的修理和更新变得简便易行。铁制品工业向农业渗透的加深,工业产品在农业市场上的比例越来越大。

——据石强《英国圈地运动与农业革命》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归纳英国圈地运动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工业革命与农业革命的关系,综合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2019-12-09更新 | 9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世纪,特别16世纪及其以后一百多年,是英国所谓农业革命时期,其主要内容为圈地运动和农业技术的革新。也是恰当此际,乡村工业获得空前发展,形成了一批初具规模的新兴工业区。当时,不仅有奠定英国民族工业的毛纺织业,还有就地取材而发展起来的采矿、冶金、制盐、木炭、锯木等行业。其中的冶铁和采煤业,后来成为工业世界初期机械和能源的两大支柱。在此期间,英国新兴毛纺织业的产量翻了三番,不仅占领国内市场,而且大量出口,时有“衣被半个欧洲”之美誉,触角甚至伸到亚、非、美洲部分地区。生产组织形式也突破了分散的家内劳动制,形成“委托劳动制”。组织者或是毛呢商,或是工匠,前者提供原料而且拥有一定的资金,后者掌握了关键的工序。

——据王乃耀《十六世纪英国农业革命》等

材料二   在有着数千年农业文明的中国大地上,20世纪80年代涌现出一批农民出身的企业家,他们本是祖祖辈辈“土里刨食”的庄稼人,现在却穿行于银行与市场之间,成为第一批过起都市生活或接近都市生活的乡下人。1987年,中国农村经济中,非农业产值第一次超过了农业产值,乡村企业崛起,标志着中国踏上了国家工业化的新台阶。中国乡村工业的出现,不完全是农产品剩余发展的结果,它有其特定的历史环境和原因。农村工业发展无论产权制度的完善,市场体系的发育,还是科学技术的投入、开发和普及,目前都处于欠发达状态。

——摘编自侯建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乡村工业兴起的原因及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20世纪80年代农村工业化的特点。
2021-08-12更新 | 5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