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政治史(旧)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 选官制度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46 题号:6111505

元明清三代是中国古代官僚体制改革时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元)世祖既定天下(1272年迁都北京),王鹗献计(科举进士),许衡立法,事未果行。至仁宗延佑(1313年)间,始斟酌旧制而行之,取士以德行为本,试艺以经术为先,士褒然举首应上所求者,皆彬彬辈出矣。天下选合格者三百人赴会试,于内取中选者一百人,蒙古(约100万人)、色目(约200万人)、汉人(约2000多万人)、南人(约5000多万人)分卷考试,各二十五人。材料二明代有一个了不起的贡献,就是官僚体制。中国的官僚体制是一种文明,中国的官僚制度,毛病当然是有,但本身能进行这么高级的运作,使得国家保持这样的姿态,很了不起。

——中国现代国际研究院宿景祥

要把政权的强弱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的兴衰区分开来。明朝政权衰败的时候,恰恰是社会经济和思想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候。我概括明朝到清朝这个大变革有两句话,叫做明朝在衰败中走向活泼开放,清朝在强盛中走向僵化封闭。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毛佩琦

(1)根据材料一,说明元代科举的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明代官僚体制的变化是什么?指出“清朝在强盛中走向僵化封闭”的主导因素。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关注官员的素质,内含治国理政的智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察举制强调以德行、才学为主,由丞相、列侯、刺史等官员甄别人才,推荐给朝廷,经考核合格后授予官职……察举制奉行“以德取人”的价值取向,希望实现……为政以德、教民以德,以及由深仁厚泽的君子贤人任官。

——陈荣香、杨月坤《人才选拔应兼顾形式公平与实质公平》

材料二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经过唐代的发展,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这样,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

——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明初开科取士并无南北之分,中期以后有了分地录取的新规定。中央会试首先是南北分卷,后来进一步按南、北、中地域分卷考试,对不同地域考生按比例录取,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才地域分布不均衡的问题。

——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等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察举制始行于哪一朝代?其选拔官员的标准是什么?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隋唐选官制度的主要特点,并根据所学的知识回答其作用

(3)据材料三,指出明中期以后“开科取士”的新规定及其作用。

(4)选官用人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据上述材料归纳古代选官制度所蕴含的积极的价值取向。

2017-10-11更新 | 8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中国古代“选举"的本义是选贤任能。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内涵发生了变化。

材料一   察举是自下而上推选人才的制度,也叫“选举”。汉代察举制度,严格地说是从文帝开始,他下诏要求各郡国“举贤良方正”,并且定下了“对策”(考试)和等第。武帝时“察举制”达到完备,各种规定相继推出。其后,各种科目不断充实,分为常科(岁科)与特科两大类。岁科有孝廉、茂才(秀才)察廉(廉吏)光禄四行:特科又分为常见特科和一般特科。在上述科目中,其中又以“孝廉”一科为最重要。此外还有了统一的选才标准和考试办法。考试是汉代察举制度的重要环节。被举者经考试后,由政府量才录用。

——王申《中国古代的察举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选举”制度的特点。

材料二   根据1832年改革法令,在伦敦和其他新兴城市,新设了40多个新选区。改革法案还保留了选举人的财产资格,规定地主或房主年收入达10磅者、租地经营达50磅者才有选举权。全国选民大约增加了30万,选民比例在全国成年居民中的比例由5%提高到8%。但在这场斗争中担任了绝大部分斗争任务的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依然没有选举权。

——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的主要原因及其影响。

材料三   近代随着西方选举概念的输入,“选举”逐渐脱离中文传统涵义,转变成与英文"elect"对应的概念。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人民享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及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等权利,但是却没有规定如何保障人民享有这些权利和自由。后来的选举法又对选民资格作了性别、年龄、财产等种种条件限制,使妇女、贫苦群众和一部分资产阶级丧失了选举权。

——摘编自刘东、曹均学《对辛亥革命是否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的几点思考》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民国初期选举的因素。

材料四   1953年《选举法》规定:“凡年满十八周岁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分民族和种族、性别、职业、社会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和居住期限,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从1953年下半年开始,全国各个地区的民主选举逐步展开。全国进行基层选举的单位共有21.4798万个,进行基层选举地区的人口共为571434511人,全国参加投票选举的选民达2.78亿人,占登记选民总数的85.88%。

——摘编自柳润涛《新中国首次大规模普选始末》


(4)根据材料三、四,指出与民国初年选举相比,新中国首次普选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对新中国民主法制建设的意义。
2020-02-10更新 | 9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以后,文官选投制度主要是荐举制。其中,察华、征辟是其主要方式。察举是自下而上的选官方法,即朝廷根据不同的需要设立各种料目,指定有关的官员担任举主,依照规定贡上相应的人才,经制延检定后予以表用成升迁。所以,考试是察举制度的重要环节。考试的内容涵盖了道德品行、文化修养和办事才能等各个方面。征辟是自上而下的选官方法,即皇帝特征和聘召品学皆优之士任高级官员,公府与州部可辟除掉属佐吏。此外,还有其他选官方式,如高级官吏保任其子弟为官的任于制度以及邮选、官学人仕、纳梁买爵等多种形式。

   摘编自李俊清《中国传统文官制度及其特点》


   材料二
   西方各因为了保证行政管理工作不因内国更换而中断,一方面要求文官在政潮起落中严守“中立”立场,就是不介入改争漩涡。相对各政党、各利益集团居“公正”“超然”地位,如规定文官不得参加党派政治活动和捐助政党活动经费。不得参加竞选和兼为议员(若要厕身政界,在他参加竞选活动之前,必先辞去其现任的文官职务)等等:另一方面实行文官职务常任制,规定文官从被录用到退休,非因违法津职不得随意被免职或停职,保证文官的职位、去留、待遇、前程不受学派政治斗争的影响,

   摘编自顾新生(近代西方资产阶级的文官制度)


(1)据材料一,概括秦汉时期文官选拔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成因。
(2)据材料一、二,指出与中国秦汉文官制度相比,近代西方文官制度有何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的意义。
2018-04-15更新 | 17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