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 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747 题号:61241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古代庶人“以麻为衣,则不能御寒,以麻著袍,则不能生暖”。传入棉业之后,“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棉作在中国广泛展开,大约是始自宋代:“木棉,宋、元之间,始传其种入中国。关、陕、闽、广,首得其利。”特别是广东和福建,首先成为最著名的棉产区。明清时期棉作几遍及全国各省区。徐光启《农政全书》提到华中湖北棉区,华北山东、河北等棉区,华东江苏、浙江棉区是当时的三大优势棉区。明清时期北方特别是山东的棉花大量输往江南,如东昌府高唐、恩县棉花“江淮贾客贸易,居人以此致富”,……形成“吉贝则泛舟而嵩诸南,布则泛舟而鬻诸北”的局面。而江南松江一带有“卖袜店百余家,合郡男妇皆以做袜为业,从店中给酬取直”现象出现。由于棉作的扩展和粮田面积的减小,至少从明代后期,江浙地区便开始从其他省份输入粮食;同时,其他省份也需从江南购入不可缺少的棉纺织品和其他产品。
材料二:鸦片战争前英国—印度—中国三角贸易最清晰简洁的路线图是:

注:19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对英属印度的出超年均在600万两白银左右。
——摘编自《中国近代经济史》
材料三:1821年,英制印花布4509匹,又剪绒与天鹅绒416匹在广州拍卖脱手……亏本60%以上。很明显的,销售英国棉制品的时代还没有到来……英国棉制品计印花布1744匹,白布工372匹,黑布860匹,仿制广州布720匹,棉纱5000磅,全部售出结果,亏本35%。……江宁条约(南京条约)后,……人们告诉公众说,只消中国人每人每年需用一顶棉织帽,不必更多,那英格兰现有的工厂就已经供给不上了;人们完全没有想到,远在英格兰人知道有棉织物的许多世纪以前,这三万居民的祖先从来就决不稀罕这种东西,而如今人们都以为这是他们“野蛮人的奢侈品。”
——转引自《英国资产阶级纺织利益集团与两次鸦片战争史料》
材料四 “能证明战争底真实社会本质,或正确点说,真实阶级本质的,自然不是战争底外交历史,而是对于一切交战国里统治阶级所处客观地位的分析。”
——列宁
(1)根据材料一,概括从宋至明清中国棉花种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棉业的发展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印度—中国三角贸易给三国分别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3)有论者认为鸦片战争是英国纺织利益集团意图的结果,请联系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三、四谈谈你对此观点的认识。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70年代前后,中国开始有一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在通商口岸举办了一些商办的近代企业,但在甲午中日战争前,商办企业始终没有得到清政府正式承认而处于“不合法”的地位,直到1898年清政府才颁布《振兴工艺给奖章程》,表示要“提挈工商”。

材料二:自1902年起,荣氏兄弟与友人在无锡合办保兴面粉厂,1903年独资更名为“茂新”面粉厂。1905年又设立振新纱厂,1912年后陆续在上海、无锡、汉口开设申新纺织厂、福新面粉厂、茂新面粉厂。历经二十余年,荣氏兄弟便进入了中国最大的民族资本家行列,成为名震工商业界的“面粉大王”和“棉纱大王”。到1922年2月,荣氏兄弟经营的面粉厂和纱厂已经达到16家。

材料三: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在发展道路上存在许多荆棘坎坷,也有不少机遇和条件。

有人用一幅示意图(见下图)来表示民族工业的发展。



(1)19世纪70年代前后,中国的商办企业为什么最早出现在通商口岸?甲午中日战争前,它为什么始终得不到清政府的承认?
(2)1912年后到1922年间,荣氏兄弟能够陆续在上海、无锡、汉口开设多家企业,受惠于当时哪些有利的客观条件?
(3)材料三中的F1可能是哪些因素?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民族工业发展的认识。
2014-06-24更新 | 51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末民初广州与全国对外贸易形势对照表》

材料二   1872年,华侨商人陈启源创建了第一家机器缫丝厂,一时“四邻缫丝之家竞相效仿”。1881年,两广总督张之洞在广州设广东机器缫丝局,倡导机器缫丝。此后新式缫丝工业发展迅速,成为这一时期广州地区的重要经济支柱。

随着生丝出口的增加,广州地区农民普遍植桑育蚕,蚕业收入成为当地农民最主要的经济收入。生丝的集散地也因此形成,各地运丝至广州卖与各丝庄,再由丝庄卖与洋行出口。同时,相关机器制造工业获得发展,“蒸汽丝厂所用各种器具,多属本土制造”。

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丝市对生丝的品质、款式提出新的要求,日本丝厂按照世界最大的用丝国——美国之请求,改进生产工艺,大受美商称许。广州丝商昧于国际市场行情,欲以价格低廉取胜于人。至20世纪20年代人造丝兴起,进一步打击了粤丝的出口,当地丝业至此遂走向衰落。自30年代起广州的出超外贸已日呈危机,40年代终于由出超转向入超。

——以上两则材料均摘编自杨瑞贞《清末广州外贸与地区经济》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这一时期广州与全国外贸形势的不同特征,并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原因。
(2)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外贸与地区经济之间的关系”。从“广州丝业走向衰落”的历史现象中,你得出哪些历史认识?
2019-02-08更新 | 2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长久以来,蔗糖在食物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蔗糖是汉武帝时期通过丝绸之路从西域进贡来的珍品。唐太宗曾向印度摩揭陀国派出留学生使团学习制糖技术,制出了品质远胜于西域石蜜、颜色黄白的好糖块。据孙思邈《千金要方》记载,此时蔗糖已用于治肺寒、咳嗽上气等疾病。两宋时期,王灼编写了世界第一部甘蔗炼糖术专著《糖霜谱》。明清时期,中国人发明了世界领先的“黄泥水淋脱色法”,生产出洁白如雪、颗粒晶莹的“白糖”,糖制品成为大众食品,国外销售区域遍及亚洲、美洲、欧洲等14个国家及地区。

——摘编自任小宇《中华帝国视野下的蔗糖史》

材料二   明清以来,中国一直是东亚市场的蔗糖输出大国,台湾甚至被称为“东方甜岛”,中国几乎垄断整个东亚的糖品贸易。19 世纪中期以后,随着甜菜机器制糖业快速发展,甘蔗糖业日渐萎缩,由中国主导的东亚糖业旧格局逐渐瓦解。仅1929年,进口洋糖(以甜菜为原料)高达89万吨,价值银元1.5787亿,超过了中国所有民族工业的产值。

——摘编自赵国壮《近代东亚糖业格局的变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制糖业发展的特点和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近代传统制糖业日渐萎缩的原因。
2022-01-18更新 | 10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