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史(旧) >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 现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 教育的复兴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20 题号:6165869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77年恢复高考后,党和政府开始对高等教育制度进行全面改革。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将过去单一的国家计划招生,改变为既有国家计划生,又有委托生、定向生、保送生和自费生的各种计划同时并存的新的招生体制。同时将过去由国家统一分配,改变为在国家计划指导下,由本人选报志愿、学校推荐、供需见面、择优录取的分配制度。《决定》还指出在国家统一教育方针的指导下,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加强高校同生产、科研和社会其他方面的联系,建设高校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针对建国以来高校专业设置“重理轻文”的现象,经过几年的调整,理、工、农、医专业种数有所减少,文、财、法、师等专业有所增加,专业结构趋于合理。针对高等教育经费严重短缺的问题,政府建立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新机制,如接受海外爱国人士捐赠、接受世界银行教育贷款和开展国际教育合作、通过联合办学获得经费支持等。

——据董宝良《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20世纪80年代高等教育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80年代高等教育改革的积极意义。
【知识点】 教育的复兴解读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严复曾赋诗:“太息春秋无义战,群雄何苦自相残。欧洲三百年科学,尽作驱禽食内看。”严复自己注解说:“甲寅欧战以来,利器极杀人之能事,皆所得于科学者也。孟子曰:‘率鸟兽以食人’,非是谓欤?”

——摘编自罗志田《西方的分裂:国际风云与五四前后中国思想的演变》

(1)依据材料一,该诗是对哪一事件的反思?严复指出了该事件的影响是什么?

材料二我们中国人向来不认识自然科学以外的学问也有科学的威权,向来不认识自然科学以外的学问也要受科学的洗礼……科学有广狭二义:狭义的是指自然科学而言,广义的是指社会科学而言。社会科学是拿研究自然科学的方法,用在一切社会人事的学问上,像社会学、伦理学、历史学、法律学、经济学等,凡用自然科学方法来研究,说明的都算是科学,这乃是科学最大的效用。

——摘编自陈独秀《新文化运动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陈独秀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科学”的含义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陈独秀为什么要重新定义“科学”的含义。

材料三1978年3月全国科技大会在北京召开,邓小平在会议上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著名论断,郭沫若发表了《科学的春天》书面讲话,指出“科学的春天到来了!从我一生的经理,我悟出了一条千真万确的真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解放科学,也只有在科学的基础上才能建设社会主义,科学需要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更需要科学。”这次会以后,中国的科学事业步入了又一个春天。

——摘编自钱江《郭沫若的著名讲话<科学的春天>诞生记》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科学的春天”含义是什么?这次科技大会有何历史意义?

2018-02-04更新 | 3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近现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八七会议以后,中共以农村为工作重点,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武装斗争,建设根据地。1931年,毛泽东进一步总结根据地土地革命的经验,明确了农民已经分得的田归农民个人私有等规定,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发展生产和参军参战的积极性。1947年,中共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和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到1948年秋,解放区消灭了封建生产关系,工农联盟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人民解放战争获得了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的支援。新中国成立初期,继续实行土地制度的改革,占中国绝大多数人口的农民群众获得了翻身解放,1953年,中共中央正式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规定"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中国农村在1955年下半年出现了农业合作化的高潮。

——精——编自《中国近现代支史纲要》(2018年版)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土地制度与社会变革的角度,对材料中的相关信息进行解读,完成下表。

时段

土地制度

社会变革

土地革命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

新中国成立初期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材料二   “一五”期间,建立起一批为国民经济发展所急需的基础工业企业,改建、扩建了一些原有的工业企业。飞机、汽车、发电、冶金、矿山设备、重型机械、精密仪表制造、基本化工和国防军工企业等纷纷建立起来,填补丁重工业建设的许多空白,初步建成了中国工业布局的骨架。到1957年底,计划的多项指标都大幅度地超额完成。工业总产值783.9亿元,超过原定计划21%,年均增长18%。“一五”计划的制定和完成,为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编写组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2)依据材料二,概括“一五”期间工业化建设的成就。

材料三到2007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由1978年的85.6万人,增加到1884.9万人;在校研究生数由1978年的10934人增长到2007年的1195047人,另一方面,中国专利申请数与专利批准数几乎几何数级的增长,专利申请数从1986年的13680件增长到2007年的694200件,增长49.75;专利批准数从1986年的2671件增长到2007年的351800件,增长了130.71倍。

——摘编自杨德才《中国经济史新论,下册

材料四   与(20世纪)80,90年代相比,中国研发经费投入绝对规模呈现逐年快速增长.我国研发投入从2000年的108亿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1347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28.7%;到2011年,中国研发经费投入绝对规模已仅次于美国。2013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继续高速增长,全年研发经费投入总量为13015.6亿元,比上年增加1169亿元,增长9.9%

——吴建南等《变与不变、同与不同:中美研发经费投入再比较》


(3)依据材料三,四,说明1978年以来我国科教领域发展的特点及影响。
2020-01-17更新 | 7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2年1月,中华民国教育部正式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和《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这两个法令是资产阶级运用政权力量颁布最早的教育法令。其中《普通教育暂行办法》的主要内容是:初等小学可以男女同校;清末学部颁行的教科书一律禁止;小学读经科一律废止;高小以上学校的体操科应注重兵式体操;中等学校为普通教育,文实不必分科;清末学堂的奖励出身一律禁止等等。《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中规定初等小学的课程为修身、图文、算数、体操科目,高等小学另加历史、地理、物理、化学、图画、手工科目,中学课程再加数学、法制、经济、音乐,女生加家政、裁缝科目。
1922年教育部颁布《学校系统改革案》,即“壬戌学制”。该学制以“一、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二、发挥平民教育精神。三、谋个性之发展。四、注意国民经济力。五、注意生活教育。六、使教育易于普及。七、多留地方伸缩余地”为标准。规定小学6年,分初高两级,前4年为初级和义务教育年限;规定中学6年,分初高两级,初级中学施行普通教育,但可以根据地方需要设各种职业科;规定大学4-6年,医科及法科至少5年,大学用选科制。“壬戌学制”从中国各地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出发,做出了灵活而富有弹性的规定,是民国时期实施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学制。

——摘编自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


材料二   
教会控制教育是英国传统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工业革命的发展,社会要求工人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迫使英国政府进行教育改革,国会开始讨论国民教育国家化的问题。1902年,英国国会颁布《巴尔福法案》,结束了英国教育长期混乱状态,形成了以地方教育局为主体的国家和地方相结合的现代教育领导体制,沿用至今。随后英国国会颁布了一系列教育法案,实施普及义务教育、逐步延长义务教育年限,到1918年真正实现了免费初等教育。原有的公学虽未改变为规则等上层阶级服务的性质,但在培养方向、课程设置、招生对象等方面也有调整:设立免费生名额,收纳穷人子弟;废止古典语文教学,增设实用性学科。文法学校也增加了自然科学的课程,办学倾向于实用理论与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1868年《捐款学校法》中就明确地提出了女子享有与男子同等的受教育权利,到19世纪末英国已建立33所为女子提供中等教育的学校。牛津、剑桥等大学实行重要改革:扩大招收中下层阶级子弟入学,注重实用学科、职业性学科的教育,并招收女性,开创英国女子高等教育的先河。

                                                     ——摘编自张季娟、袁锐锷《外国教育史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20世纪初期中英两国教育改革的共同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20世纪初期中英两国教育改革的背景及影响
2017-09-28更新 | 4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