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史(旧) >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 主要思想流派 > 儒家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85 引用次数:106 题号:6259815

东西方先哲关注社会。其思考,启迪后人。

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建立社会等级)。分何以能行?曰:义(伦理道德和礼法制度)。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

——荀子《王制》

我们每个人都不能自给自足,相对于我们自己的需要来说,每个人都缺乏许多东西……由于,有种种需要,我们聚居在一起,成为伙伴和帮手,我们把聚居地称作城邦或国家。

——柏拉图《国家篇》

(1)依据材料一,概括荀子和柏拉图思想主张的异同点。

(2)结合所学知识,任选其中一人,分析其主张的社会背景。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易 (0.85)

【推荐1】国运兴衰,系于教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如颜浊邹(注:当时的大盗)之徒,颇首业者众。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材料二   康有为屡次上书失败后,认识到今当多难之秋,……“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界,莫亟於教育。”严复明确道:“民智之卑……惟急从教育上著手,庶几逐渐更张也。

——张良才、孙传宏《中国教育社会价值观的百年嬗变》

材料三   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对中国古代教育的普及所做出的贡献。

(2)材料二中康有为、严复的共同主张是什么?在他们的推动下,19世纪末中国发生了一场什么政治运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为加快教育事业发展所采取的重大举措。

2018-10-23更新 | 6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易 (0.85)

【推荐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克己复(合)礼(规范)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

(1)据材料一的观点并结合孔子所处的时代,指出孔子的政治倾向。

材料二: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共(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论语》

材料三:以智治国┅┅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道德经》

(2)概括材料二、三在目的上的相同点和在方式途径上的不同点。

2018-04-08更新 | 8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易 (0.85)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小孩在井边玩耍,不小心跌入井中。路过井边的人,见此情景都会毫不犹豫地去救助这个小孩。……他抢救孩子,唯一的原因是出自于天生的同情心。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三》岳麓书社


(1)材料一是战国时期某儒学思想家为说明自己的观点而打的一个比喻。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是哪位思想家?其说明的观点是什么?

材料二: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日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三字经》


(2)西汉董仲舒最早提出了“三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处世道德标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目的是什么?材料二中的《三字经》强调“三纲”“五常”的积极意义何在?

材料三:他主张走出家门,到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他到过许多州县,进行实地考察,写成巨著《天下郡国利病书》。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三》人民教育出版社


(3)材料三中的“他”是明末清初哪位思想家?材料三反映了他什么思想主张?
2019-11-19更新 | 7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