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政治史(旧) >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 五四运动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66 题号:626667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代是中国帝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定型的时期,也是孝道发展历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阶段,它建立了以孝为核心的社会统治秩序,它把孝作为自己治国安民的主要精神基础。随着儒家思想体系独尊地位的确立,孝道对于维护君主权威、稳定社会等级秩序的价值更加凸显,“以孝治天下”的孝治思想也逐渐走向理论化、系统化。到宋元明清时期,程朱理学成为社会正统思想,理学家认为孝道是与生俱来的、先天的伦理属性,儿子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不可违抗的,与此同时孝道的专一性、绝对性、约束性进一步增强,对父母无条件顺从成为孝道的基本要求,“父母有不慈儿子不可不孝”成为世人的普遍信念,孝道进一步沦为强化君主独裁、父权专制的工具,在实践上走向极端化、愚昧化。

材料二近代社会,尤其到了晚清明初,随着中国现代化的步伐加快,西方文化的渐渐侵入,民主,自由的思想开始深入人心,人民的自觉性和主体意识不断增强,一大批文化先驱站在时代的高度,从自然人性的角度来揭露封建孝文化的专制性、绝对性,并且使孝文化融入时代的内涵。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受到严厉批判的传统孝文化开始洗去尘封多年的封建专制性,转而向新型孝文化发展。在此引导下人们的时代意识、社会意识逐渐增强,许多人冲破家庭的牢笼和羁绰,站在时代前列,以天下和社会为己任,为民族尽其大孝。比如,在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都曾以儒家忠孝道德作为动员、团结民众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精神力量和思想武器。

——李翔《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历史变迁及当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概述“孝文化”在不同时期呈现的不同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化”在近代发生变迁的主要原因。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作为中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影响和推动了中国近代思想理论和社会发展的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9873日,光绪帝批准了由梁启超代为起草的《奏拟京师大学堂章程》,正式创办京师大学堂,并任命吏部尚书兼协办大学士孙家鼐为首任管学大臣。

1912年5月,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冠名国立的大学,严复出任校长。

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以学诣为主,罗致各类学术人才,使北大教师队伍一时出现流派纷呈的局面。

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多所学校的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罗家伦、江绍原、张廷济为学生运动代表,罗家伦起草了《北京学界全体宣言》,随后举行示威游行。

——摘编自余玮《北大红楼:新文化运动的大本营》


(1)编写一幕发生在1917年北大学堂上的人物对话场景。(4分。要求:先写出对话主题,主题要紧扣中国当时政治或思想文化领域的重大事件;对话内容要围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对话过程完整,逻辑清晰。)
(2)结合20世纪早期北京大学的发展史,说明北京大学影响和推动了中国近代发展的进程。
2021-02-04更新 | 24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关于“五四运动”发生的原因,有学者认为,“没有一战,何来五四?”要认识五四的起源,必须追溯到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对中国人的中国观和世界观造成巨大冲击。自此以后,民族主义因此成为中国的主旋律,加入国际社会变为平等一员,成为许多中国人的共同追求。但是巴黎和谈的失败,使得这种希望完全破灭,于是直接导致了五四运动的爆发。

——摘编自徐国琦《中国与大战——寻求新的国家认同与国际化》

材料二   又有学者从新史料中发现更为重要的动因,是1918年9月北京政府与日本政府之间的秘密协定,日本给中国军阀政府2000万日元的贷款,以获取在山东修建两条铁路、在各要塞驻军,以及训练指挥中国路警的权利。在北京的指示下,中国驻日公使章宗祥“欣然同意”这些条款。日本带着这些秘密条约来到凡尔赛,自信能在山东问题上获胜。留日学生“从日本人学到的近代知识和从他们得到的轻蔑对待,混合了他们自己对日本人侵略中国的政策的愤恨,产生了强烈的爱国心和民族意识”。因此,在当时的爱国运动中,他们很自然的走在前列。留日学生爱国斗争对国内的影响,也是五四运动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等完成下列问题:


(1)概括材料一中作者的观点。
(2)运用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对材料一中“五四运动原因”的观点进行评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2019-04-05更新 | 6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推动了中华民族复兴历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19年5月4日,中国学生在北京游行示威,抗议中国政府对日本的屈辱政策。由此引起一连串的罢课、罢市、罢工及其他事件,终于造成整个社会的变动和思想界的革命。它促使学生运动和劳工运动抬头,中国共产党诞生、国民党改组、反军阀主义和帝国主义得到发展。此外,这运动还加强了旧家庭制度的没落和女权运动兴起,儒家的无上权威和传统的伦理观念遭受到致命打击,而输入的西方思想则大受推崇。

——摘编自周策纵《五四运动史》

材料二   1924年4月,中共中央局发出通告:“此时国外列强之压迫,国内旧思想之反攻,都日甚一日,因此,五四运动的精神仍有发挥之必要。”1938年5月4日,毛泽东发表讲话号召青年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为建立独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奋斗。1948年周恩来认为五四运动划时代的意义之一在于新民主。新民主就是人民民主。1979年,共青团中央向全国团组织发出通知,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五四运动的科学精神、民主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像老一辈革命家和五四运动先驱者那样,以天下为己任,以祖国繁荣富强为己任,同心同德搞四化。五四运动跨时代的期许,在于唤醒民众、汇聚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摘编自胡献忠《中共话语体系中的“五四”叙事》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五四运动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直接原因。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就“五四运动与民族复兴”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2019-06-10更新 | 7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