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选修(旧)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 第一次世界大战 > 一战的背景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84 题号:6317348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长久以来,德国和奥地利就一直在想方设法要把日耳曼的势力由小亚细亚扩展到东方。“柏林至巴格达”这个词语可以说是日耳曼梦想的具体表现。与日耳曼的梦想相对抗的是俄罗斯的梦想,俄罗斯希望能把斯拉夫的优势延伸到君士坦丁堡,然后经由塞尔维亚到达亚得里亚海。这两个梦想都是同样的野心勃勃,扩展的路线也是彼此交叉,互不相容,所以造成了巴尔干半岛上各国之间持续不断的动荡,也使得巴尔干各国各自寻找自己的靠山。土耳其向德国求助,塞尔维亚则获得了俄国的支持。罗马尼亚和意大利这两个国家都是传统的拉丁势力,名义上却是德国的同盟,它们有着更为深远的共同利益。

在这场纠纷中,并不是划分为德国一方和俄国一方。由于1871年的德国过分贪婪,使得当时的法国把它当成了不共戴天的对手。法国人认识到仅靠自身的能力收复失去的领土不太现实,所以对俄国的力量和帮助抱有一种超越实际的想法。法国人不但同意向俄国借款,还变成了俄国的同盟。这种同盟关系表现在,如果德国方面的同盟成员对俄国开战,法国肯定会进攻它们的。

——摘编自【英】韦尔斯著《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两种梦想”争夺的焦点及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法俄两国结盟的原因及“两种梦想”对抗的影响。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世界历史是无岸的河流,人类的发展史是一幅整体的“大图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工业革命后),资产阶饭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的那种地方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有许多种民族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

——引自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材料二   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五大洲的各个角落都被帝国主义势力编织进了资本主义的网络;它们争夺原料市场的斗争已不限于一国、一地区、一洲,全世界范围的冲突跃来越激烈。……这时欧洲国家在争夺殖民地,重新瓜分世界市场的斗争,必然会与自己利益有关的国家两两结盟或三三结盟,这些结盟的国家涉及的利益遍及世界各个角落。随着全球交通运输的发展,世界地理范围相对缩小,战时各大洲之间的兵源运输已不成问题。……一战也把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民族卷入世界政治的漩涡。

——摘编自龚敏《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世界性》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留给世界丰富的遗产,如经济领域多边国际制度的建立和健全,战争经历引起的战争观的变迁等。二战后的这些遗产在战后使得和平发展成为日益占据主导地位的世界发展模式,对战后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它促进了时代主题的改变,确保了战后世界整体和平的发展,也带来了人类社会财富的极大繁荣,还出现了一支由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构成的国际政治力量,把世界日益连为紧密的整体。

——摘编自朱大伟《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世界发展模式转换》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分析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后“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原因,并指出这一时期世界文化领域“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的依据,
(2)根据材料二,归纳人类历史发展到20世纪初出现世界大战的原因。结合所学,从民族独立的角度概述一战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民族”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写出二战结束前后“经济领域多边国际制度”建立和健全的突出表现。二战后的国际关系笼罩着冷战的阴影,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但冷战也有积极的一面。结合所学,说明冷战局面对“世界整体的和平发展”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2022-04-09更新 | 18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统一后的意大利一直以来处于社会矛盾激化和经济危机的困扰之中。为转嫁危机,意大利决定趁英、德、 法等国卷入摩洛哥危机时,染指土耳其的北非属地的黎波里。1911年9月28日,意大利政府向土耳其发出最后通牒,抗议土耳其在的黎波里阻挠意大利的“企业活动",要求占领的黎波里和昔兰尼加。土耳其拒绝接受这个无理通牒,意土战争随即爆发。9月29日战斗行动开始,意大利从海上向的黎波里、胡姆斯及其他城市进行射击。……1911年9月25日,意陆军动员9架飞机、11名飞行员组成航空队参战(当时土耳其没有飞机,意大利约有20架军用飞机)。10月23日飞机正式参战,11月1日加沃蒂少尉向敌军营地投下4颗各重2公斤的 “西佩利”式榴弹,这是历史上的首次轰炸;1912年1月10日意大利投了数千张传单,规劝当地的阿拉伯人投降。……1912年10月15日,意土双方在瑞士签署了预定的秘密和约;10月18日,在洛桑签署了公开和约。根据和约,土耳其撤出的黎波里和昔兰尼加,并允许他们自治,这些地区实际上变成了意大利的殖民地,后改称利比亚,1943年最终赢得解放。

——摘编自李庆山《文明的毁灭与孕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意土战争的实质并分析意军能够获胜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意土战争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
2021-03-04更新 | 10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欧洲列强或许都没有在欧洲大陆开战的想法,但构成两大同盟法律基础的德奥同盟条约和法俄同盟条约,都规定了“自动卷入”的义务。这也引发了一种特殊的现象:不是同盟中的强国可以限制弱国的政策,而是后者变得有恃无恐,轻易地将强国拖入一场服务于自己利益的战争。貌似强大的奥匈帝国,鲁莽地向塞尔维亚宣战,就把众多欧洲国家拉进火坑,一战就此爆发。如果说近代欧洲国家的结盟或多或少带有集体安全意味的话,那么,(二战前)法西斯国家的军事同盟就完全是邪恶的怪胎,它纯粹是称霸世界的工具,是通向战争的加速器。希特勒曾说:“缔结同盟的目的如果不包括战争,这种同盟就毫无意义,毫无价值,我们缔结同盟是为了进行战争。”

——摘编自《军事同盟:是福还是祸?》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次世界大战前列强结盟的不同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缔结军事同盟与战争的关系。
2019-04-28更新 | 6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