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史(旧) >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 主要思想流派 > 儒家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58 题号:635100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希腊人认为,自然界“不仅是活的而且是有理智的;不仅是一个自身有灵魂或生命的巨大动物,而且是一个自身有心灵的理性动物”……“文艺复兴的自然观”是指欧洲从哥白尼(1473-1543年)到黑格尔(1770-1831年)之间的主流自然观。与古希腊自然观正好相反,“文艺复兴的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既没有生命也没有理智。“自然界不再是有机体,而是一架机器;一架按字面意义和严格意义上的机器,一个被在它之外的理智心灵,为着一个明确目的设计出来、并组装在一起的躯体各部分的排列”。
材料二
       中国传统儒家主流思想始终关注的是如何通过“仁义礼智信”的儒家价值观去规范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营建一个人人都有美好归宿的“大同世界”。而道家更关注如何通过“道德”的修炼提高人类个体的品质,然后通过个人品质的提高影响社会品质的提升。佛教中国化之后形成的中国禅宗思想,关注的是如何超越一切有形的、无形的束缚,使“人”觉悟“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的真相……反观西方传统自然观,“造物主”始终是西方传统自然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西方哲学家在思考“自然”时一个不可回避的严肃课题。“贯穿欧洲思想的悠久传统,尽管不是每个人,但却是大多数人,或者至少那些已证明有权发表意见的大多数人都认为,虽然自然是一个确实存在的东西,它的存在依赖某种别的东西。”由于中国传统自然观“重人”,所以它以“求善”为特征,目的是提高人类个体或集体的身心品质。与此相对,由于西方传统自然观“重神”,所以它以“求真”为特征,目的是试图搞清楚“造物主”创造“自然”的方式、方法。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杨锐《中西自然观发展脉络初论——兼论我的自然观》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然观,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简要评析。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东西方传统自然观的不同及其对东西方社会发展的影响。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中华民族具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也涌现出很多伟大的教育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吾闻孔子之施教也,先之以《诗》《书》,而道之以孝悌,说之以仁义,观之以礼乐,然后成之以文德。

——《孔子家语》

材料二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右五教之目。……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

——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

材料三   学校,所以养士也。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以为是,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学校》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育人目标。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对我国古代教育和文化方面的贡献。
(2)根据材料二,概括朱熹教育方面的核心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3)材料三中黄宗羲认为“学校”的职能有哪些?体现了他怎样的政治主张?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影响古代教育思想发展的因素。
2021-03-01更新 | 8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的学说在他生前并没有被普遍接受,更不用说贯彻了。但是它们最终流行了,并成为国家的正式教义。其一个原因在于,他的观点从根本上说是保守的,他接受现状,这自然受到上层统治者的欢迎。另一原因是,他强调道德原则,坚信道德原则是恰当地行使权力的先决条件。最后,孔子在他去世两个半世纪后,随着帝国政府的建立而成为官吏们必不可少的一门官场哲学。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的学说为什么在其生前没有被普遍接受?根据材料一,说明孔子学说最终“成为国家的正式教义”的原因。

材料二   “心学”是一种高扬“心”亦即人的主体性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作为理学家,王阳明与朱熹同样以建立伦理学主体性的本体论为目标,同样鼓吹“明天理去人欲”。然而,朱子与王阳明的思维走向却大不一样:程朱以“理”为本体,充分肯定“理”的客观性和人理性认识客观的“理”的可能性。但是,“理”哲学更多地突出了超感性现实的先验规范,而没有给人以应有的地位。对于它来说,人是受外部的天理或自身的人欲支配的客体,而不是具有自主性、能动性的主体。而“心”学则以心为主体,从而导出了人的主体性这一主调。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理学与王阳明心学的异同。

材料三   自西汉刘向开创《列女传》这一妇女传记著作体例之后,历朝历代正史中大都设立《列女传》。

中国古代主要朝代《列女传》人数统计简表(单位:人)

内容朝代贤明忠勇仁义孝道才慧贞节节烈
东汉2134525
3107161713
1346333
72234140
1152248300
1249488323100400

(贤明:指品行端正,明察有识者。忠勇:指忠君报国,英勇赴难者。仁义:指仁爱睦亲,舍己为人者。孝道:指孝敬尊长者。才慧:指有才学技艺者。贞节、节烈:对女性独有的要求,节烈特指以死维护贞节者)

——根据高世瑜《历代〈列女传〉演变透视》整理


(3)根据材料三,提取两项关于中国传统社会女性地位和价值观念变化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2019-08-08更新 | 5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传统的君主统治形式实质上是“家天下”,它将家和国联结成为一个“共同体”,“家长”是独一无二的权威主体。……民众对君主是顺从依附的状态,个人权利弱化隐蔽、国家(君主)权力强化突出。

——刘宗英《传统政治文化视角下地方主义行动逻辑分析》

材料二   民本思想滥觞于殷商至西周。到了春秋,孔子提出了“仁”的学说,主张“为政以德”,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民本理论。孟子集西周以来民本思想的大成,提出了仁政学说,主张“民贵君轻”,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民本思想体系。此外,这一时期的儒家还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与民同乐”“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民事不可缓也”“取于民有制”“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等民本思想。

——摘编自游唤民《先秦儒家民本思想论》


(1)据材料一,指出传统的家国观念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民本思想的关注重点有哪些?并分析这一时期民本思想发展的原因。
2018-12-17更新 | 5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