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 三大改造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65 题号:6881530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控制了他所称的“制高点”(包括银行业、对外贸易、重工业和运输业)。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步后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从指导思想来看,新政改变了以往历届美国政府信奉的自由放任主义,开始大规模干预国家经济活动,1935年罗斯福建议政府设立一个新机构为有劳动能力的人提供就业机会,为此向国会提交了综合治理田纳西河流域的法案。

—摘编自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

材料三我国建国三十五年来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已经初步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但是必须指出,这种优越性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其所以如此,……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经济体制上形成了一种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僵化的模式。

—摘自1984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前提,并指出“后退一步”和“前进两步”的含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罗斯福新政的指导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综合治理田纳西河流域的法案”的作用。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僵化的模式”的名称及其主要弊端。针对上述弊端,我国开展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什么?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6年对中国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年份,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国内国外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正向着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转变。中国为适应这种新的变化,《论十大关系》不论在经济方面还是政治方面,都提出了一些新的方针。“我们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是《论十大关系》的基本方针,这就是毛泽东关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指导思想。

——摘编自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传》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对外开放方面又经历了一个曲折过程。“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没有积极地对外开放,使整个社会处于半封闭状态……改革开放以来,在试办经济特区,逐步开放沿海城市和沿江、沿边贸易的同时,积极开辟贸易区域,先后办起了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边境经济合作区等多种形式的贸易区域……截至目前,我国的贸易伙伴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苏联和东欧等少数国家,扩展到包括美、欧、日在内的22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商品流通方面,国家计委负责平衡、分配的物资,1979年以前为256种,1985年减少到20多种,199219种,19985种,目前全部放开。

——摘编自段凤龙《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三大社会变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6年中国面临的国内外“重大变化”,并概括1956-1966年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三大“社会变迁”。
2021-11-23更新 | 12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民族资本主义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也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在发展道路上存在许多荆棘坎坷,也有不少机遇和条件。有人用如下一幅示意图来表示民族工业的发展。


材料二   当美、英和其他工业国家失去一切秩序感和平衡感,忙于采取各种补救办法和应急措施以应付危机时,中国在1929年后仍然能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

——(美)费正清等编:《剑桥中华民国史》

材料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1912年~1919年),F1可能是哪些国内国际因素?F2的阻力最有可能来自于哪一个国家的侵华势力?
(2)材料二中,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在1929年继续发展主要和当时的什么政策有关?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思考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方式是什么?三大改造对我国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2020-07-01更新 | 5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透出新时代中国经济新信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经过国家资本主义,完成由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改造……实行国家资本主义,不但要根据需要和可能,而且要出于资本家自愿,因为这是合作的事业,既是合作就不能强迫。……至于完成整个过渡时期,即包括基本上完成国家工业化……则不是三五年所能办到的。而需要几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在这个问题上,既要反对遥遥无期的思想,又要反对急躁冒进的思想。

——摘编自毛泽东《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必经之路》(1953年9月)

材料二(现代)中国经济转型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起点是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进行修补与完善。虽然市场调节的重要性得到肯定,但这时市场的引入仅仅是作为计划经济体制的补充而已。1985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改革模式,标志着中国经济转型的推进和目标的转换。之后,中国启动了大规模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92年中共十四大正式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改革方向和目标。中国经济改革转入到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阶段。2003年中国明确宣布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经济转型初步完成。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改革从经济领域逐步扩展到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领域。

——摘编自翟商《论中国经济转型的阶段性与目标转换》

材料三2017年10月,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了党的十九大。习近平在会议政治报告中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归纳毛泽东变革生产关系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变革生产关系主张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转型经历的主要阶段,并归纳中国经济转型的主要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习近平判断中国主要矛盾变化的依据。

【选做题】本题包括四小题,请选定其中两小题,并在相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若多做,则按作答的前两小题评分。

2018-04-16更新 | 1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