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史(旧) >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 “百家争鸣”的背景和影响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28 题号:695281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传统思想中,有着众多的学派,儒、墨、道、法是其中最著名的四大学派。自古至今,四大学派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

材料二: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王者承天意以从事,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1)四大学派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谁?在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过程中,法家学派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什么?
(2)材料二体现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他提出该思想的目的是什么?应如何认识?
(3)“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它的出现有何历史意义?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文化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国道家与辞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但以各地所出文化人才而论,则以关东的齐鲁三晋郑卫周等地最为兴盛。

——卢云《汉晋文化地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的政治。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对中国古代学术发展的影响。
2017-11-07更新 | 8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中国知识分子是最具有现实感的群体。每当面临激烈社会变迁的时候,他们往往在社会变革中扮演最为激进的角色。阅读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材料一   春秋末到战国时期,下层平民中大量受过教育的“士”,或进入诸侯大夫的机构,或独立于社会,形成一个不拥有政治权力却拥有文化权力的知识人阶层,从孔子起到秦代干政的韩非、李斯是一类,自庄子起到秦末的鸡冠子(注:道家代表,终身不仕)又是一类,如果说春秋早期和中期,这批文化知识的拥有者大多还只能做卿大夫的家臣,像孔子的弟子,那么,战国时期则相当多的“士”就十分风光……常常可以与权力分庭抗礼,于是“思想”便出现了独立的发展空间。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的“士”如何处理与社会政治活动的关系。说明当时“士”的“思想”出现“独立的发展空间”有何有利条件。

材料二   北宋士大夫表现出一种崭新的精神面貌。从建国初赵普的屡次谏言,到中期的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无不反映出宋代士人为维护封建政权而做出的最大努力,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在当时士人中间并不是个别现象,这同前代士人逃隐山林的做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宋代科举制的完善,给普通士人入仕打开了方便之门。全国各地不论是京畿,还是闽、蜀、两广等偏远地区,到处都是读书应举之人。士人挑灯夜读,为求取功名奔波于漫漫求仕途中。由于科举朝着重策论、轻诗赋,重能力、轻浮文的方向发展,这就要求士人具有以文章为工具,利用经术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使士人改变了以往的治学方法和思维方式,形成了士人独具特色的文化风格。

——摘编自宋馥香《略论北宋士风及其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士风的主要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三   (李贽)的学说破坏性强而建设性弱。他没有创造一种思想体系去代替正统的教条,原因不在于他缺乏决心和能力,而在于当时的社会不具备接受改造的条件。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李贽的学说“破坏性强”的表现及“当时社会不具备接受改造的条件”。
2020-09-25更新 | 11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国、野界限的消失和出身限制的解除,原先掌握在少数世袭贵族手中的学术逐渐在广大的士阶层中传播开来,加之礼制正在无挽可回地崩解之中,怎样面对这种形势并在与对手逐鹿中争胜,这己是各国统治者和不同社会集团的人都必须认真思考并严肃回答的问题。于是,学术在从王官手中下传到民间的同时,也山一源而多派,从而形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摘结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三上古时代(上)

材料二   在汉初特定的社会条件下,统治者的无为而治,促使农民生活比校安定,社会生产较易恢复,也使封建统治秩序渐渐巩固。但是到了文、景时期,无为而治又产生了新的问题:王国势力凌驾朝廷,商人豪强日甚一日地兼并农民,匈奴对汉无止境地谩侮侵掠。贾谊大声疾呼,提出了变无为为有为的要求,他在《治安策》里说:“夫俗至大不敬也,至亡等也,至冒上也,进计犹曰'毋(无)为”,可为长大息者此也,

一一摘编自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上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贾谊提出“有为”要求所表现出的政治诉求。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思想文化演变的主要因素
2021-11-03更新 | 7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