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史(旧) >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 宋明理学 > 理学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 北宋五子、朱熹的思想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85 引用次数:37 题号:701400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元光元年策试贤良诏问:(朕)永惟万事之统……欲闻大道之要,至论之极。(董仲舒)对曰:“古之王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

——《朱子语类》

材料三 “先生(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外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云:‘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如此知一切可见不可见的事物,都在心中,便知心量之广大无边,放之则弥六合,退之则藏于密。”

——《传习录》

材料四 “心学”是一种高扬“心”亦即人的主体性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作为理学家,王阳明与朱熹同样以建立伦理学主体性的本体论为目标,同样鼓吹“明天理去人欲”。然而,朱子与王阳明的思维走向却大不一样:程朱以“理”为本体,充分肯定“理”的客观性和人理性认识客观的“理”的可能性。但是,“理”哲学更多地突出了超感性现实的先验规范,而没有给人以应有的地位。对于它来说,人是受外部的天理或自身的人欲支配的客体,而不是具有自主性、能动性的主体。而“心”学则以心为主体,从而导出了人的主体性这一主调。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应对汉武帝“大道之要,至论之极”的主要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汉代开始,中国传统文化的法、儒家思想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概括朱熹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王阳明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时代价值。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理学与王阳明心学的异同。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易 (0.85)
名校
【推荐1】儒家文化重视道德修养,而家训作为我国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体现了儒家文化的这一特点。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家训节选

夫忠孝之于人,如食与衣,不可斯须离也,岂候余易哉

——唐·刘禹锡《名子说》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

——宋·刘清之《戒子通录》

后世子孙仕官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噎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

——宋·包拯《包拯集》

人家富贵两字,暂时之荣宠耳。所恃以长子孙者,毕竟是耕读两字。

——清·张英《恒产琐言》

材料二儒家一直比较重视道德修养问题。前期儒学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在人的道德修养方面,提出并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主张“仁者爱人”;在人生价值的选择上,主张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杀生成仁、舍生取义;在道德修养方法上,则注重道德理论与道德实践、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的统一。后期宋明理学家把道德修养作为治学做人的根本,主张“学以至圣人”,要求自己和他人能够把圣人作为学习的榜样,以圣人的人格为导向,在精神上不断地努力,完善自己的道德品质。同时注重个体内在情感的调节,要求个体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要保持心灵的平静,保持一颗冷静清晰的头脑,以期冀达到一种有涵养的人格。


(1)根据材料一并联系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古代的家训思想体现了儒家道德修养的哪些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中国古代家训思想形成的主要因素。(不得摘抄原文)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孟儒学和宋明理学在道德修养上的不同观点,并分析儒家道德修养观对当代社会的价值。
2018-10-12更新 | 3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易 (0.85)
【推荐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孔子说:“君子要致力于根本,根本树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就会产生。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大概就是仁德根本吧!”
材料二 读图:世界文化遗产——孔府、孔庙、孔林

材料三:在一批心志高远的学者促进下,理学于宋代兴起。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及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2) 根据材料二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地位非常崇高,这和儒家思想的地位的提高是息息相关的。请问: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关键性人物是谁?他的主要思想主张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宋明理学按其发展分为理学与心学两个阶段,除朱熹之外,请按其主要派别再分别列举代表人物两个?(代表人物按派别各写出一个)宋明理学思想对中华民族性格产生了什么影响?
2016-11-18更新 | 112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易 (0.85)

【推荐3】

材料一   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也。

—《孟子?离娄上》

材料二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材料三   厚敛于民以养禽兽,而使民饥以死,则无异于驱兽以食人矣……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材料四   ……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是故桀纣之亡,乃所以为治也,秦政、蒙古之兴,乃所以为乱也。……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即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材料一认为天下得失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为此,孟子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

(2)材料二揭示了董仲舒什么主张和目的?这一时期儒学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3)材料三中朱熹认为爱民的关键是什么?这一时期儒学的地位如何?

(4)据材料四,指出黄宗羲评价天下治乱的标准。为此他提出了什么主张?

2018-09-05更新 | 19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