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史(旧) >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 主要思想流派 > 儒家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85 引用次数:193 题号:6843702

材料一   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也。

—《孟子?离娄上》

材料二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材料三   厚敛于民以养禽兽,而使民饥以死,则无异于驱兽以食人矣……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材料四   ……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是故桀纣之亡,乃所以为治也,秦政、蒙古之兴,乃所以为乱也。……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即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材料一认为天下得失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为此,孟子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

(2)材料二揭示了董仲舒什么主张和目的?这一时期儒学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3)材料三中朱熹认为爱民的关键是什么?这一时期儒学的地位如何?

(4)据材料四,指出黄宗羲评价天下治乱的标准。为此他提出了什么主张?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易 (0.85)
【推荐1】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积极推行其政治主张,但却“累累如丧家之犬”,失望而归。
(1)孔子的主张为何在当时不被统治者采纳?
后代的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孔子)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他们,以服务于当时阶级的、时代的需要。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

——选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2)董仲舒、朱熹是怎样“重新解说”孔子的?
2012-03-12更新 | 104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易 (0.85)

【推荐2】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论语·颜渊》

材料二: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而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孟子》

材料三:“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荀子·王制》


请回答:
(1)三段材料体现了儒家的什么思想?
(2)材料一孔子认为治国最关键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
(3)材料三反映了荀子的什么观点?
2018-10-10更新 | 2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易 (0.85)
【推荐3】儒家学说长期居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在两千多年历史中,随着时代变迁,不断吸收其他思想,以适应时代需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中国文明具有注重现世的性质,所以中国杰出的思想家都倾向于首先当注重实际的政治家,对争取各国统治者接受他们的观点很感兴趣。……这种情形驱使孔子周游于诸朝廷之间,希望寻得一位统治者,能采纳他关于理解政治的见解。……但他对(当时)实际政治的影响实在微不足道的……但是,它们最终还是流行开来。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同义)也。”“夫仁谊(同义)礼知(同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祐,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以佛修心,以道养生,以儒治世。

——南宋孝宗《佛祖统纪》卷48

材料四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子文集》卷七

材料五   在物质生活富足的前提下,那些经济上有实力的商家要求政治上的地位,于是出现了精神上的反叛。……李贽在这样一种生存环境下,他的思想也有了初步的“民主意识”,从而为他的“民本意识”突破儒家“民本思想”提供了社会基础。从李贽生存的地理环境来看,当时李贽生活在比较繁华的贸易港口泉州,西方的一些先进思想和观念通过这一窗口传播进来。在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影响下,李贽的思想更具反叛精神,富有战斗性。

——肖国华《李贽的儒家情结》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孔子对当时实际政治的影响实在微不足道……但是,它们最终还是流行开来”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及其地位。
(3)宋代儒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依据材料三和四,说明宋代儒学发展的特点。
(4)依据材料五,指出李贽思想的进步之处和其产生的社会背景。
2020-01-01更新 | 10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