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史(旧) >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 主要思想流派 > 儒家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43 题号:7119983

中国古代各家对教育有着不同的主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孔子在中国教育史上,实亦可称为开天辟地旋乾转坤一伟人。因以前教育,都限制在政治圈中。以后教育,乃脱离政治圈转入社会而自为发展。孔子的学生,有父子同来受教的,有贵族,有平民。有的很穷,有的很阔。亦有些不是好出身,不务好行业,但经孔子教育,都变为学成行尊,出类拔萃,显于当时,传于后世的一批人物。

——钱穆《中国教育制度与教育思想》

材料二他(韩非)理想中的境界是,“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三《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孔子在中国教育史上,实亦可称为开天辟地旋乾转坤一伟人”。

(2)材料二中韩非子提出了什么主张?结合所学指出这一主张在当时的积极作用。

(3)据材料三概括董仲舒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它对儒学的地位有何影响?为此,汉武帝在教育上采取了什么措施?

(4)综合以上材料,指出古代中国教育的特点。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人文精神基础之上形成的道德法律共同治理模式,为解决人类自身的问题提供了坚实的理性基础。就文化类别而言,道德与法律的有效结合,满足了国家治理方式的基本需求,并排除了法律与其他文化现象相结合的可能,因而造就了独特的以理性为基础的中华文化。在这一文化体系中,注重依靠人的智慧与力量,解决人所面临的一切问题;在这一文化体系中,没有不证自明的社会公理,任何一种理论、思想、制度,都必须经过理性的论证。在这一文化体系中,对于自然与社会,重在秉持诚挚的敬畏和尊重,而较少迷信或漠视。

——摘自朱勇《中国古代社会基于人文精神的道德法律共同治理》

材料二   文艺复兴唤醒了人们积极进取的精神、创造精神以及科学实验的精神,为资本主义制度开辟了道路。这一时期重视科学实验,反对先验论;要求运用人的理智,反对盲从;强调发展个性,反对禁锢人性;道德观念上提倡放纵,反对自我克制;要求“公民道德”,认为事业成功及发家致富就是道德行为,提倡乐观主义的人生态度。这种不可抑制的求知欲和追根究底的探求精神,对一切事物都要研究个究竟,决不满足于一知半解的精神,为创造现世的幸福而奋斗的乐观进取精神,把人们从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的桎梏下解放出来,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资产阶级才创造了近代资本主义世界文明。

——摘自陈娜《西方人文精神的历史流变及其对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人文精神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影响。
2020-02-11更新 | 5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正统思想,这一思想体系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孟子·梁惠王》


材料二 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地事天也,尤下之事上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 新哲学的创立者必须建立一套包含宇宙论、伦理学和知识论的体系,以宇宙论解释宇宙的诞生,以伦理学讨论整个人类问题以及确立人生行事的价值,以知识论确定实然和应然知识的基础。这个新哲学叫做程朱理学。

——张君励《新儒家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归纳孟子对于“忠君”的看法。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的思想有何变化?这种变化是为了适应何种政治需要?
(3)根据所学知识,列举材料三中所述理学在“宇宙论”“伦理学”和“知识论”上的理论分别是什么?
2017-12-08更新 | 5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以下是我国古代几位思想家的观点

A.仁者爱人,为政以德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施政要用“仁义”和“王道”

材料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若必待取给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李贽《焚书》

“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材料四:“孔夫子之在中国,是权势者们捧起来的。……凡有企图获得权势的后人,就是希望做官的人,都是读‘四书’和‘五经’,……孔子这人,其实是自从死了以后,也总是当着权势者们的‘敲门砖’的差使的。”

——鲁迅《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中三位思想家的主张,这三位思想家分别是谁?
(2)据材料二,董仲舒提出了怎样的主张?这一主张对我国后世思想领域的影响是什么?
(3)据材料三,明朝的李贽对孔子的思想言论持什么看法?
(4)据材料四,汉代以后出现“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的现象,其原因何在?
(5)在今天,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地对待以孔子思想为主的传统文化?
2019-11-02更新 | 2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