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古代史 >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 中枢政务机构(汉-唐)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82 题号:71282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故唐制遇下诏敕,便先由门下省和中书省举行联席会议,会议场所称为“政事堂”。会议时,中书门下两省长官及侍郎皆出席。……政府的最高机构,则在政事堂。凡属皇帝命令,在敕字之下,须加盖“中书、门下之印”,即须政事堂会议正式通过,然后再送尚书省执行。若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认为违法的,不能为下面各级机关所承认。……在唐代,也并无皇帝绝不该不经中书、门下而径自颁下诏书之规定,事实上,唐代也确有不经中书、门下而皇帝随便下命令的。这是中国传统政治制度下一种通融性。因此中国皇帝不致如英国皇帝般被逼上断头台。

——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第43、44页(有改动)

材料二   英国光荣革命后,内阁会议由英王主持,全部行政权是由国王及其任命的政府大臣来掌握的,这些大臣完全对国王负责。1701年议会通过法案,规定:凡是国王的诏令必须由同意这一诏令的政府大臣签署才能生效。1717年之后,英王不再主持并逐渐不参加内阁会议,开始形成由下院多数党领袖任首相、主持内阁会议的惯例。1721年沃尔波尔成为英国第一任内阁首相(英国的责任制内阁开始逐渐形成)。

——摘自潘润涵《简明世界近代史》(括号内文字系添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比较唐代政事堂和近代英国责任制内阁制度的异同。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民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的认识。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代设计出了一种君逸臣劳的宰相制度,集体议事能够提高决策的正确性;三省的划分又使宰相之间权力相互制衡,不至于产生一权独大的现象;宰相官阶的降低使得宰相权力削弱。因而可以说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度既能够保证政府对全国政务的处理,又抑制了相权的过分膨胀,它在皇权与相权之间找到了恰当的平衡。

材料二吴晗先生所言,“这种把一切权力都揽在皇帝个人手中的高度集权状况,是在明朝以前从没有过的,所以封建专制主义经过一千几百年的发展,到了朱元璋的时候,形成了一个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系统”。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之争及其对制度变迁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分析,唐代的宰相制度对唐朝君主专制制度的发展有何意义?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明代是怎样实现皇帝“高度集权”的?

(3)材料一到材料二的中枢权力的演变反映出什么本质问题?

2018-01-02更新 | 7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 


(1)图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的什么政治制度?它创立于什么朝代?
(2)图二政治制度的实施是在哪个朝代?它具体称为什么制度?
(3)图三、四分别是中国古代什么朝代的什么举措?
2023-12-06更新 | 1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御史大夫……掌副丞相。有两丞,秩千石。一曰中丞,在殿中兰台,掌图籍秘书,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员十五人,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

“监御史……掌监郡。汉省,丞相遣史分刺州,不常置。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秩六百石,员十三人。”

—《汉书·百官表》

材料二

每州设刺史一人,由皇帝直接任免。汉武帝颁发六条诏书规定了刺史的职责。六条诏书的内容有:“一条,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二条,二千石不奉诏书遵承典制,倍公向私,旁诏守利,侵渔百姓,聚敛为奸;……六条,二千石连公下比,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割损正令也。

—陈长琦《汉代刺史制度的演变及特点》

材料三

门下省是中央中枢决策机构之一,处于枢纽地位,主掌出纳帝命,审议、驳正中书省之奏议表章。凡中书省草拟的诏令要先送门下省审议,门下省如果认为不妥,可退还中书省重拟……此外,尚书省等各官署送呈的奏章,也由门下省先行审议驳正,门下省将   审核意见提供给皇帝参考。

—赵士祥《论隋唐“三省六部制”》

(1)据材料一,概括御史大夫的职权。指出汉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2)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汉代监察制度的积极作用。如何理解材料三中的门下省“处于枢纽地位”?

(3)有同学认为,中国古代的三省六部制与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类似。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析。

2018-09-20更新 | 5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