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史(旧) >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 主要思想流派 > 儒家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52 题号:726713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政体(政府)以一人为统治者,凡能照顾全邦人民利益的,通常就称为“王制”(君主政体)。凡是政体以少数人,虽不止一人而又不是多数人,为统治者,则称“贵族(贤能)政体”。……以群众为统治者而能够照顾到全邦人民公益的,人们称它为“共和政体”。……僭主政体以一人为治,凡所设施也以他个人的利益为依托;寡头(少数)政体以富户的利益为依托;平民政体则以穷人的利益为依托。三者都不考虑城邦全体公民的利益。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材料二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

材料三   法律是最优良的统治者。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1)根据材料一,说明亚里士多德对“政体”分类执行的标准。
(2)根据材料二、三,分别概括孔子和亚里士多德的治国主张。
(3)结合所学,指出他们在教育内容方面的不同点。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想回到西周,维护奴隶制,政治上是保守主义者,有他的落后一面,但他是伟大的史学家、教育家和人道主义的倡导者,他在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整理和传播上有卓越的贡献。

——《论孔子思想》

材料二:孔子在历史文化领域有杰出成就,他的“爱人”“仁民”观念以及他的教育思想,表现出新兴地主阶级的进步性,他想回到西周,只是因为不敢公开反对当时还比较强大的奴隶制,表现出他怯懦的一面。

——《略论孔子思想的阶级性》


(1)材料一、二评价孔子时,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结论有何不同?
(2)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2019-10-27更新 | 3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家训宗规伦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通过家国意识同构,旨在实现社会和谐,体现了民族传统道德思想与规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有子(孔子弟子)曰:“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

材料二约之二: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即同宗相处,须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强莫欺弱;卑幼者不许冒犯长上,富贵者宜怜穷困。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

——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训约十四条》

材料三宣圣谕。圣谕曰:“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此六事乃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曲尽做人的道理,件件当遵守。能遵守的便是好人。有一件不曾遵守便是恶人。愿我一族长幼会集祠(堂)中,敬听宣读,悉心向善,皆作好人,有过即改,共为盛世良民,贻子孙无穷福泽。

——明《虎墩崔氏族谱·族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仁的根本是什么?
(2)历代许多家训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据材料二,归纳儒家伦理的主要内容。
(3)儒家的伦理思想深刻影响中国社会。据材料三,指出明代统治者与民众对儒家伦理所持的态度及其各自的做法。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儒家伦理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积极作用。
2020-10-28更新 | 4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道德·法律·公众空间

材料一 什么是善?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即善,美德就是关于善的知识,提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为帮助雅典人获得关于善的知识,他确立了一种方法:诘问。苏格拉底在乐此不疲的追问中,促进了被问者自我意识的形成,增长了理性思维的水平。

——摘编自黄伊梅《希腊古典人文主义的内涵与特质》等

材料二 孟子主张“性本善”,认为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他们在人的头脑中发育,就能养成仁义礼智的善性。善性表现在实践层面即“善行”。通过个人自我修养形成的“善行”相加,就能形成整个社会的“善行”。

——摘编自《孟子“善行”和“善政”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等


(1)关于“善”,苏格拉底和孟子有着不同的认识。依据以上材料,填写下面的表格。

人物


内涵
苏格拉底孟子
善的本质和表现
获得善的途径通过诘问获得
追求善的意义

材料三 罗马法随着罗马国家的发展而不断演变。罗马帝国的法学家对法律进行了广泛的论证,包括适用于罗马公民和非公民之间关系的万民法,关于商品生产和交换的经济法,以及众多的法律概念。

12世纪,实现法律统一,取消封建特权和等级制度的束缚,实现人的权利平等、契约自由,成为新的社会经济环境的迫切要求,而当时西欧各国现有法律都不能适应这种客观需要。西欧由此兴起了一个研究和采用罗马法的热潮,史称罗马法复兴。

15世纪,有学者开始在人文主义思想的指导下研究罗马法。他们着重研究罗马法的本意和历史沿革关系,引进了当时盛行的科学方法,在罗马法和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法之间架起桥梁。

——摘编自《外国法制史》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罗马法的价值。

材料四18世纪以前的英国,阅读基本是贵族的活动。1695-1780年间,英国报纸从不足100万份增长到1400万份。17世纪60年代伦敦有60多家咖啡馆,18世纪末增加到200多家。许多咖啡馆为顾客免费提供报纸,有些还免费为顾客朗读报纸。有人指出:“印刷品正变得越来越便宜。”学者认为:“英国人的言论自由在咖啡馆里最为典型。”工人则说:“在那里,我可以听到别人读报纸,并谈论伦敦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现代世界史》《从英国媒体看国家软实力的兴衰》


(3)18世纪英国出现了普通民众读报议政的新现象。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简述促进此现象出现的有利因素。
2019-01-19更新 | 7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