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史(旧) >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 主要思想流派 > 儒家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30 题号:7469765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认识和评价儒家思想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课题,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根据下面的儒学言论,指出相关言论者,并概括其核心思想。

董仲舒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2)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儒家思想学说在汉代取得独尊地位的主要原因。

黄宗羲说:“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3)以上材料反映了黄宗羲的思想具有怎样的时代特点?概括指出这种思想特点形成的原因。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孟轲《孟子·告子上》
材料二 若夫目好色,耳好听,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是性人为之所生,其不同之征也。……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利法度。
——荀况《荀子·性恶》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孟子、荀子在人性观问题上的主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为扩展人的善性,他们分别提出了怎样的解决途径?
材料三 北宋大学问家、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材料四 南宋朱熹是继孔孟之后的儒学集大成者,曾言“万物皆有理”,“理便是仁义礼智”,是人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当人的私欲与准则发生冲突时,应“存天理,灭人欲”。
材料五 明末李贽对理学大加鞭挞,他讽刺理学家“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儒雅,行若狗彘”;他认为人皆有私’“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追求物欲享受乃是“秉赋之自然”,每个人都可以顺其“自然之性”。
请回答: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理学是怎样形成的?据材料四分析理学成为科举考试重要内容的原因。
(4)据材料五,概括李贽对理学批判的主要思想观点。
(5)据材料三、四、五分析理学的影响。
2016-11-18更新 | 69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类: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类。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统治阶级生活奢侈无度,官员以“受贿为生,往往致富”,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之说。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以为“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他认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的正常的“欲”,他要灭的是“物欲”或“嗜欲”。朱熹还根据当时国家和朝野的现实状况提出了“格物致知”和“正心诚意”之说。

——摘编自洪映董《另一种声音—对禾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核心,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两种主张在当时的境遇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2)综合以上材料,说明儒家思想能长期居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地位的原因。
2021-01-18更新 | 9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和孟子活在纷乱的春秋战国时代,他们想通过个人道德修养来恢复秩序和社会和谐,这一点与佛教和耆那教的起源背景颇为相似。

——罗兹·墨菲《亚洲史》

材料二 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统治阶级生活奢侈无度,官员以“受贿为生,往往致富”,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之说。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以为“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他认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的正常的“欲”,他要灭的是“物欲”或“嗜欲”。朱熹还根据当时国家和朝野的现实状况提出了“格物致知”和“正心诚意”之说。

——摘编自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材料三 从南宋晚期至明朝中期,朱熹的理学始终稳居官方钦定的正统思想地位,科举取士都以朱熹的经注作为标准答案,朱子学唯我独尊。„„物及必反,于是乎有陈献章、王守仁出来,另辟蹊径,对朱熹学说表示怀疑,希望把人们的思想从圣贤的经书中解放出来。他(王守仁)强调“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而不必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也不必以朱子之是非为是非。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孔子在个人道德修养方面的主要主张。
(2)根据材料二,分析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王守仁为“把人们的思想从圣贤的经书中解放出来”而提出了哪些主张?并分析他的这些主张相对朱熹理学而言的进步性。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儒家思想为中华民族注入了哪些优秀的品质?
2019-12-23更新 | 4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