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史(旧) >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 主要思想流派 > 儒家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46 题号:9201572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和孟子活在纷乱的春秋战国时代,他们想通过个人道德修养来恢复秩序和社会和谐,这一点与佛教和耆那教的起源背景颇为相似。

——罗兹·墨菲《亚洲史》

材料二 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统治阶级生活奢侈无度,官员以“受贿为生,往往致富”,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之说。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以为“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他认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的正常的“欲”,他要灭的是“物欲”或“嗜欲”。朱熹还根据当时国家和朝野的现实状况提出了“格物致知”和“正心诚意”之说。

——摘编自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材料三 从南宋晚期至明朝中期,朱熹的理学始终稳居官方钦定的正统思想地位,科举取士都以朱熹的经注作为标准答案,朱子学唯我独尊。„„物及必反,于是乎有陈献章、王守仁出来,另辟蹊径,对朱熹学说表示怀疑,希望把人们的思想从圣贤的经书中解放出来。他(王守仁)强调“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而不必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也不必以朱子之是非为是非。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孔子在个人道德修养方面的主要主张。
(2)根据材料二,分析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王守仁为“把人们的思想从圣贤的经书中解放出来”而提出了哪些主张?并分析他的这些主张相对朱熹理学而言的进步性。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儒家思想为中华民族注入了哪些优秀的品质?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的战国时代,中国出现了一次重大的思想危机,中国思想家产生了强烈的忧虑情绪,出现了激烈的意识争论。这使人联想起公元前5世纪到前4世纪的希腊,以及古希腊出现的后来孕育了科学精神的哲学思想。

公元前124年,汉武帝创建的大学传授的是“五经”,包括《易经》《诗经》《尚书》《春秋》和《礼记》,此五经据认为代表了孔子的传统。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出现了种种修正、新的注解和具有真正价值的“概述”。

儒教使之与政治局势相适应,并经受住了道教和佛教的宗教压力而存在下去,把它重新塑造成为自13世纪以来一直居主导地位的新儒教。新儒教不仅是对世界作出理性主义解释的一种尝试,而且是一种政治和社会伦理体系。直到1912年中国帝制时代结束,新儒教一直是中国哲学中不变的指南和正统学说。

——摘编自(法)费尔南·布罗代尔著《文明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和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的异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家思想不断发展完善并在13世纪占居主导地位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对西方近代历史发展的影响,并指出它与中国儒家思想的共同价值。
2019-12-18更新 | 10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唐代儒学较多地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而盛行于唐代的佛教,既有本土发展起来的禅宗,也有从天竺引进的法相宗,还有中印合璧的天台宗等。唐代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唐代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并含有胡旋舞等中亚歌舞元素。

——张国刚《唐代开放与兴盛的当代思考》等


(1)根据材料一中的三种观点,分析其各自代表那家学派,并概括其各自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
(2)依据材料二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3)依据材料三概括唐代思想文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021-03-04更新 | 8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材料二   吾将以教主尊孔子……而教主不足以尽孔子。教主感化力所及,限于其信徒……举中国人,虽未尝一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子范围中也……吾将以教育家尊孔子……而教育家不足以尽孔子。教育家之主义及方法,只能适用于一时代、一社会,而孔子之教育,则措四海而皆准,俟百世而不惑也……吾将以政治家尊孔子……而政治家不足以尽孔子。食政治家之赐者,不过一国……不过百年,而孔子之因时的政治,可以善当时之中国,可以善二千年迄今之中国……

——梁启超《世界伟人》

材料三   下面图片是“仁”字小饰品和北京街头的“仁”字广告牌。



(1)材料一中,“仁”在孔子思想中有何地位?在孔子看来,“礼”是指什么?
(2)材料二从哪些方面评价了孔子?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作者评价的主要依据。
(3)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仁”还寄托着现代国人怎样的期盼?
2019-07-23更新 | 26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