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古代史 >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 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55 题号:8000198
有学者在评价宋朝时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皇帝作为最高领导,看问题不免带有很大个人色彩;宰相代表政府官僚机构,一般强调要按制度办事遵循官僚机构的运行规律。所以双方的冲突时有发生。宋代为了削弱相权,中央曾增设“参知政事”,同时设置枢密院、三司,形成“三权鼎立”的局面。

——改编自马克垚主编的《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我国的四大发明,到宋代已全面成熟。……唐代发明了雕版印刷术,用来印刷佛经、书籍。宋时雕版印刷已十分精致,流传至今的许多精美的宋版书都是雕版印刷的。宋代印刷术上的更大成就是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这种印刷技术用胶泥刻字,火烧令坚,然后把许多字固定在一铁板上,用来印刷,可反复使用,简便易行。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的《世界文明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宋朝中央官制形成“三权鼎立”局面的表现,并分析历代帝王调整相权的目的。
(2)依据材料二,写出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日期的雕版印刷品及其年代(或年号),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的意义。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人常使用一些边疆词汇来表达其对边疆空间的认识,如三边、边郡、边州、初郡等。边郡、边州等既体现政区(“郡”“州”),又体现地理空间(“边”)。从词语的使用来看,体现为新的边疆词组被大量使用,如极边(沿边)、次边、近里等。极边、次边等体现的是地理空间,而非政区,可以概括为“地理性词汇”,凡是分布在这块区域上的州军、镇寨皆可称之为极边“州、军、镇”。从宋人的使用频率来看,边郡、边州等词出现的频率较高,但极边(沿边)、次边等词汇的运用频率远远高于边郡、边州等词汇。

——摘编自杜芝明《宋朝边疆地理思想研究》

材料二   辽、宋、西夏、金时期各个民族的局部统一,与其说是唐末五代以来分裂割据的继续,毋宁说是全国统一的必要准备阶段,没有这一时期在局部统一基础上的民族交融与经济、文化交流,就没有元、明、清时期空前的大统一。

——摘编自杜建录《西夏与周边民族关系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人边疆地理思想的特点。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该时期“局部统一基础上的民族交融与经济、文化交流”的表现。
2023-11-03更新 | 2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中国传统社会始终面临着中央与地方关系调处的难题。

材料一   西周以同姓兄弟或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

分封出去的邦国,按“授民授土”的原则,仍是“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实体,并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西周政治体制明显是二元,而不是一元的——中央与地方权力并存共荣。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汉之郡国守相丞尉、县令长、侯国相及丞尉虽不能用本地人,但他们的属吏必为本地人。如(郡)主薄于属吏中最为亲近,犹今之秘书长,功曹总领众曹,群吏进退赏罚皆由之……故其权极重。

——严耕望《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三   朱熹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

材料四   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周王室在原有邦国内“掺沙子”的意图。这一举措对西周政治体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据材料二,指出汉代地方官员任用的特点。这反映出中央与地方关系如何?

(3)据材料三,指出宋代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的特点。

(4)据材料四,指出元朝行省制度在权力运行方面的特征。

(5)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古代中国地方权力的变化特点。

2018-11-01更新 | 4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然中外朝之分,汉初盖未之有,(汉)武帝始以严助、主父偃入直承明,与参谋议,而其秩尚卑。卫青、霍去病虽贵幸,亦未干丞相、御史职事。至昭宣之世,大将军权兼中外,又置前后左右将军,在内朝预政事,而由庶僚加侍中、给事中者,皆自托为腹心之臣矣。

——钱大昕《三史拾遗》

材料二   开元十一年(723年)中书令张说奏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之后,中枢体制就发生了重大转变,进入到中书门下体制的阶段。……尽管中书门下体制下还是集体宰相制度,但宰相裁决政务,实行宰相轮流秉笔决事的制度,并逐渐向首相制度过渡。……唐代中书门下体制的另外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宰相的职权进一步朝着掌管具体政务的方向发展,宰相政务官化。这是宋代以宰相职权的分化为核心的制度得以建立的前提。

——刘后滨《政治制度视野下的唐宋变革》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汉武帝时期相关中央官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唐代政事堂的演变,并结合宋代的史实说明唐代中枢体制的演变为宋代提供了“前提”这一观点。
2022-05-19更新 | 18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