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史(旧) >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 明清之际批判思想的产生条件和影响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74 题号:8196228
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内涵“近代性”思想,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黄宗羲的政治哲学论著《明夷待访录》以鲜明的态度宣布告别秦汉以下的君主专制,又隐约暗示走向近代民主政治的趋势。其或鲜明或朦胧地昭示的路向是,从农本型自然经济迈向工商发达的商品经济,政治上从“君治”通往“民治”。黄氏拥有的学术资源基本上是中国本土的——因袭并变通先秦以降的民本思想,直承中明以来党社议政之风及市民文化的精髓,显现了中国本土文化自生的“近代性”趋势。

材料二   由于明清之际历史条件的限制,《明夷待访录》之类论著被排斥在主流文化之外,长期遭到禁毁,黄氏之书题名冠以“待访”,类似的李贽书称《藏书》《焚书》,唐甄书称《潜书》,都表明具有早期“近代性”的思想在近代前夜的中国深受压抑,难以流播发扬。清末维新人士和革命斗士在向国人宣传“民权”“立宪”之理想时,曾在中国近代政治和文化运动中所发挥的继往开来、汇通中西的枢纽作用。

——以上材料摘编自冯天瑜《明清之际中国文化的近代性转向》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明夷待访录》“隐约暗示”的“近代性”思想,分析影响黄宗羲形成这些思想的主要因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前夜早期“近代性”思想“难以流播发扬”的历史背景。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维新人士和革命斗士”借助《明夷待访录》思想,宣传“民权”“立宪”的不同之处和共同目的。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也,以君为主,以天下为客。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卢梭从社会契约论中引申出了“人民主权”说。人民是最高权利的来源。人民的意志、公共意志应表现为最高权利。人民绝不允许在自己头上再加一个最高指挥者。最高统治者是人民托他办事的。卢梭反复论证:每个人生来就是平等的、自由的,平等和自由是合乎人的天性的,是自然赋予每个人的权利。他还认为:把最高权力集中一个自然人之手,也就是集中于一个具体的人手里,是及不合理的。

——杨鹏飞《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现代文明》

材料三   16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启蒙思想与18世纪的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

——张岱年等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问题
(1)材料一中黄宗羲提出的民主思想是什么?
(2)材料二中卢梭提出的思想是什么?有何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潮能与欧洲启蒙思想“等量齐观”吗?说出中外启蒙思想的的最大差异是什么?影响有何不同?
2020-11-02更新 | 15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传统道德观塑造了中国人的思想文化传统,其不同时间段的内涵没有本质的区别。先秦时期,儒家主张克己复礼,强调在道德层面的修养。只有“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才能“积极干预,教化天下”。汉代儒学以先秦孔孟儒家思想为主题,结合道家、法家、阴阳家的学说,系统地论述了“天道”即“人道”的以德治国、以德教化的主张。宋代以后,随着儒道释三家思想的进一步融合,呈现出在坚持“性道合一”的基础上,提出“仁、义、礼、智、信”等“天命之性”,到达“明天理、灭人欲”之目的的特征。

——摘编自崔哲《中西方道德观之比较》等

材料二   明清之际不少思想家的理论中闪现着启蒙的光芒。批判君主专制制度,初步要求“人”的权力和男女平等,提出“工商皆本”理念,揭露揭发科举制度的种种弊端,宣传学校议政的主张,等等,这些都反映了新兴市民阶层的政治和经济要求。虽然还缺乏广泛传播和更多的实践机会,且在各个领域仍存在着旧传统的束缚,但毕竟萌发了早期启蒙思想的新芽,对我国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传统的道德观,并对其进行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启蒙思想的特点及其出现的原因。
2020-09-20更新 | 7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材料一   臣民观是东方社会中独特的政治价值心理,也是遍及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政治观念。它的形成源于政治,强烈的封建等级严格固化了所有人的身份,臣民观念又束缚了所有人的思想,人们不能享有和行使政治权利,只需做一个安分守己的顺民义务,最终使整个社会安于此种政治思想模式。

材料二   关于公民概念,在中国古代完全没有,实为西方舶来品。17至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中,资产阶级天赋人权与主权在民等思想广泛传播,公民概念开始进入国人视野。1902年康有为发表《公民自治篇》,认为“人人有议政之权,人人有忧国之责”;梁启超也为其作按语注,对公民做了以下解释,“公民者自立,而非立于他人也;负担国税之权利义务,非捐得此名以为荣也。”


(1)根据材料一归纳臣民观念与君主统治之间的关系。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臣民观念给明清时期的中国造成了哪些影响?
(2)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康有为和梁启超所提倡的公民内涵。
(3)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解释中国产生近代公民概念的特殊社会环境。
2020-07-15更新 | 7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