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 十一届三中全会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39 题号:8347704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历史伟人有时会对历史的进程产生巨大的影响,列宁、罗斯福、邓小平。面对20世纪各自国家的社会动荡或剧变,这三个伟人在当时各自的国家都进行了一次成功的改革。请结合史实回答:


(1)这三个伟人在当时各自的国家都进行了那些成功的改革?
(2)这三国的改革调整各有什么主要特点?结局如何?
(3)据此谈谈你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歌以言志,歌以抒情。

《在希望的田野上》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一片冬麦(那个)一片高粱十里(哟)荷塘十里果香……《春天的故事》迅速唱遍大江南北: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春风啊吹绿了东方神州春雨啊滋润了华夏故园……


(1)材料一中《在希望的田野上》人们的“希望”源于什么?《春天的故事》中1992年“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是指什么?有何影响?

材料二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和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以来,以中国共产党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新阶段是改革的攻坚阶段,是以建立新体制为主要使命的阶段。

——宁可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史》


(2)结合材料二以及所学历史知识,概括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主要特点。

材料三   整个20世纪90年代,国内各地区的对外开放沿着两个主要方向展开:中国政府于1990年4月作出了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战略决策。1993年,国务院又决定对芜湖、九江、武汉、岳阳、重庆五市也实行沿海开放城市政策。这样,长江流域的产业密集带,在浦东这一龙头的带动下,有可能迅速腾飞。1993年,国务院还决定开放合肥、南昌、长沙、太原、西安等11个省会城市,同时又把沿边省份的4个省会城市哈尔滨、长春、呼和浩特和石家庄作为开放城市,享受沿海开放城市的优惠政策。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对外开放格局。

——整理自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教程》等


(3)阅读材料三,概括20世纪90年代中国对外开放的两个方向,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初步形成的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2019-05-11更新 | 5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史观对研究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人认为,中国的近代化不同于欧美国家,要在取得政治上的独立后,才能进行。太平天国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的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战争,其任务是推翻封建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因此,它的出现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也有人认为,鸦片战争后中国被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资本主义已成为时代潮流,而太平天国旨在建立小农经济的天国,对中国的近代化没有积极作用。

材料二   20世纪下半期,以美国斯塔夫里阿诺斯为代表史学家,从全球史观的角度看问题,他认为:“全球史观就是载着读者登上月球,观察地球的全貌或‘一个整体’的世界。这个整体并非‘世界上各种文明的总和’,而是专指那些对世界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和运动,人类历史上那些互相联系和相互影响的事件及运动,从而把人们的视野从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带到全球的每一个角落,而是人们更关注整个人类,而非局限于东方人或西方人。 ”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有些学者提出“现代化史观”。主张“从宏观历史学的角度,把现代化作为一个全球性大转变的过程,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大过程,进行整体性研究,涉及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 ”


(1)你同意哪一观点?请结合史实说明理由。
(2)请按照材料二的研究角度分析抗日战争的影响。
(3)概括我国学者提出“现代化史观”的国内、国际背景,并从政治的角度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向现代化迈进的举措。
2021-09-18更新 | 4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历史观察。阅读下列引文,回答问题:

引文一   1694年英格兰银行开始发行纸币,英镑由此诞生。1821年,英国正式启用金本位制,确定每1英镑含7.322 38克纯金。金本位的确立,加上英国当时的经济实力,通过战争和殖民扩张确立的海上霸权以及自由贸易政策,英镑在殖民地及全球范围大量流通,成为当时唯一的与黄金拥有同等地位的兑现纸币,英镑的霸权得以确立。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叶,英镑一直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支付手段和储备货币,然而,两次世界大战使英镑风光不再。“二战”后,英国元气大伤,原有的70多个殖民地相继独立,持续了一个多世纪的英镑霸权不得不让位于美元。

——摘编自《人民币国际化他山之石:英镑的百年沉浮》


(1)分析引文透露的历史信息,你如何理解“英国当时的经济实力”?概括指出英镑霸权得以确立的基本条件和途径。

引文二   1944年7月,正当盟军诺曼底战役隆隆展开之际,美国挑头在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会议,商讨如何重建战后国际货币体系。会议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定》,并决定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IBRD)。关于这两大机构的选址,英国首席谈判代表凯恩斯要求设在伦敦,但被美国断然拒绝。次年,美国政府直截了当,将两大机构总部置于华盛顿,紧挨白宫和美国财政部。从此,国际金融秩序出现新局面,美元彻底打败英镑,登上霸主地位。

——摘编自向松祚《美元霸权史》


(2)分析引文透露的历史信息,IMF和IBRD选址之争,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什么?“国际金融秩序出现新局面”对“二战”后世界的发展带来了什么重大影响?

引文三   2010年11月5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通过了份额改革方案。份额改革完成后,中国的份额将从3.72%升至6.39%,投票权也将从3.65%升至6.07%,超越德、法、英升至第三,位列美国和日本之后。不过,IMF的重大议题都需要85%的通过率,而美国近年来投票权基本在17%左右,因此,美国享有实际否决权。重新分配投票权只是个开始,其最终目标是建立公平的全球货币体系。

——摘编自《京华时报》(2010年11月7日)


(3)分析引文透露的时代信息,对此,你是怎样看的?
2020-05-13更新 | 3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