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与社会生活 > 古代的商业贸易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72 题号:8367595
唐宋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变革时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的丞相不是只有一个人,相权可谓是由集体领导,至少由代表皇帝的中书省、代表中央政府最高权力之一的尚书省和监督朝廷的门下省三省首长共同办事,从而形成了一个集体权力结构。这一集体领导体制自此在中国历朝廷续,直至清代。

——许倬云《中西文明的对照》

材料二   十字街南去,姜行,高头街北去,从纱行至东华门街、晨晖门、宝篆宫,直至旧酸枣门,最是销席要闹……南通一巷,谓之“界身”,并是金银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栏五十余座。……种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搏、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材料三   宋儒在学术上坚持求新,张载认为“学贵心悟,守旧无功”。理学把自然、人生社会融为一体,在熔铸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等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理学家在建立体系时,大多经历了“泛滥释老,返诸《六经》而后得”的过程,显示了中华文化的包容与创新的民族特色。

——摘编自郑师渠《历史视野下的中华民族精神》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集体领导”的制度体现,并简析其积极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商业经济发展的突出表现。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宋明理学是如何体现“中华文化包容与创新”精神的?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唐代中叶以后,海上丝路取代陆上丝路而成为中西交通的主要通道。……唐代海上丝路的繁荣与广州的极盛,是与中国安定团结的统一局面的出现,经济的发展,东西方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密切相关的……隋代开辟的沟通南北的的大运河成为唐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唐代又不断完善驿道设施,广州与长安相距数千里,快马3日可达,尤其是开元四年凿辟大庚岭道,把控粤赣咽喉的险峻山路,整治成浩浩落荡的坦途,使运河的南北大通道经赣江、北江而南伸至广州,大大缩短了丝绸之路的启发港广州与内地联系的路程。

——叶显恩《海上丝绸之路与广州》

材料二   古代中国处于东亚朝贡贸易体系的中心。明清时代,面对近代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统治者坚持把贸易归入朝贡体系,“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对他们携带的货物,“皆倍偿其价”。于是各国纷纷来“贡”,导致“岁时颁赐,库藏为虚”。但是,在朝贡贸易中,中国政府并不是无所要求,更不是不讲回报,而是政治动机大于经济目的,力图造成“四海宾服,八方来仪”的宏大场面。

——齐涛《朝贡外交和朝贡贸易》


(1)据材料一,指出唐代中叶以后中国对外贸易路线发生变化的原因。
(2)据材料二,分析明清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2023-03-22更新 | 4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传说时代“神农尝百草,遇毒得茶而解”开始,茶就走进了中国人的视野。魏晋以来,茶因清淡虚静而渐渐受到佛、道教徒的广泛受用。唐朝时,饮茶多以茶饼研末,煮茶时讲究“三沸”,使得烹茶更具文人雅兴,于是茶道大行。当时南方产生了官茶园,寺茶园,农茶园等不同形式的茶园,仅湖州造茶一年就是“万八千四百八斤”。唐朝政府还开辟茶马古道、开设茶马交易市场,强化边疆管理。随着唐朝与日本、印度、波斯、非洲国家的交流,茶叶也交流到了世界各地。宋元时代,出现了在茶中添加马奶、红枣,枸杞,油酥等物的习俗。明清时期,沿着郑和下西洋的航线形成了一条海上茶叶之路,以茶叶为大宗、经蒙古高原到俄罗斯的恰克图贸易也走向兴盛。

——据彭星霖《基于历史角度分析茶业在我国的发展与兴衰变化》等

材料二   1657年,荷兰人把少量中国红茶转运英国,茶叶首次登陆英伦。1662年,英王查理二世迎娶葡萄牙公主凯瑟琳,饮茶嗜好被带入宫廷,引得“英人争先恐后以饮茶为一荣幸事”。1668年,东印度公司控制了北美十三州的茶叶转运,使得当地茶价高出英国本土一倍。19世纪,葡萄牙王室为解决财政问题,将中国茶树引种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市郊的皇家植物园,种植、采摘和烘焙茶叶的方法与中国完全一样。在中国茶农指导下,巴西种茶业一度蓬勃发展,在1873年维也纳世界博览会上,巴西出产的茶叶赢得了广泛赞誉。巴西人至今仍把茶叫作“洒”,与中文发音非常接近。秘鲁,牙买加、阿根廷等南美洲国家也都开展过中国茶树的引种工作。

——据郭卫东《丝绸、茶叶,棉花:中国外贸商品的历史性易代》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茶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相较于古代,17—19世纪中国茶对外传播的不同之处,并简析其原因。
2022-10-24更新 | 15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嘉祐年间(1056-1063),由于主管官吏对园户的茶叶压级压价收购,政府将全国茶的专卖改为通商法:茶商园户交易,按质论价,也可讨价还价。《宋史》记载,专卖时平均每年从茶利得到财政收入109.41万贯,改行通商法后平均每年得117.75万贯。

——摘编自屠振林《我国古代茶叶专卖政策和茶税征收办法》

材料二   19世纪中后期,随着一些新兴产茶国的崛起,我国在世界茶叶市场中的份额日趋减少。面对这一颓势,《时务报》等报纸大量登载国外茶业商务和茶业改良文章,清政府派员出国考察茶业。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清政府颁布《公司法》等,迎来了一个引进制茶机器、兴办茶叶公司的小高潮。从清末到民初,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减免茶税的条文。但我国业茶者多为分散经营,无力采用机器生产,晚清政府国库亏空,无暇过多顾及经济发展,地方政府无视减税条文。1919年,英国为了确保印度茶叶的销路,拟对华茶征收特别税,使华茶市场雪上加霜,但北洋政府无力与英国交涉。最终,华茶外销状况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

——摘编自马蕾《1900-1920年中国社会挽救华茶的努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茶叶管理制度的变化及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到民国初为挽救华茶所做的努力并进行评价。
2024-01-24更新 | 2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