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选修(旧)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 唐太宗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44 题号:8629749
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是王道社会王义思想的实践者。即位之初,他就说:“从前诸葛孔明,只是蜀国的丞相,他还说‘我就像秤那样公平,不能因人而轻重有别’。何况我如今治理一个大国呢?”。他又说:“朕与公等衣食出于百姓……而上恩未被于下,今所以择贤才者,盖为求百姓也。”他高度赞同《尚书》所说的“不结党营私,王道就浩浩荡荡,不结党营私,王道尤平平坦坦。”

——李学俊《中国古代的社会主义》

材料二 1903年12月,孙中山明确指出自己“所极思不能须臾忘者”的是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1905年,他说中国要吸收西方的“精华”,但决不成它糟粕的牺牲品。这样就能够使“中世纪的生产方式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生产阶段,而工人不必经受被资本家剥削的痛苦”。1924年的《民生主义》系列讲演是孙中山最后一次宣传社会主义。他说:“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又名共产主义,即是大同主义”。在孙中山的影响下,20世纪初,革命党人朱执信发表了《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列传》一文,简要地介绍《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的部分内容,宋教仁撰写《万国社会党大会略史》一文,简要陈述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经历。

——摘编自尚明轩《孙中山与社会主义述论》

材料三   邓小平社会主义改革思想的形成有一个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到1984年10月十二届三中全会前。邓小平指出,再不实行改革,我国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只有深化改革……才能够保证本世纪内达到小康水平,而且在下个世纪更好地前进”。他明确提出“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所有的改革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就是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

——摘编自田克勤《邓小平社会主义改革思想的形成及其当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王道社会主义”思想所追求的社会价值,并结合唐太宗时期的有关经济措施简要说明。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述孙中山的“社会主义”思想,并分析孙中山宣传社会主义的时代背景及其历史作用。
(3)根据材料三说明邓小平推进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原因,并结合所学归纳“第一阶段”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实践。

【知识点】 唐太宗 孙中山 邓小平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材料一:中国古代史上,无论是汉族封建王朝,还是少数民族封建政权都有针对多民族国家的政策。因各民族发展水平不一,风俗习惯各异,而采取“因俗而治”的管理模式。
问题(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叙述汉武帝、唐太宗、辽政权采取“因俗而治”管理各民族的措施。
材料二:唐朝对民族上层的册封,实际上有册有封。具有不同的内涵。册,大多指册命,周边的汗国的国王或可汗;封,主要是封赐或主授少数民族酋跃以官爵。如果同时既赐官爵又承认或命之为,可合称为册封。
问题(2) 据材料二概括唐朝民族政策的特征,并指出能够实施这些民族政策的主要原因。
问题(3)中国古代处理少数民族事务的主要政策是什么?
问题(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的知识,指出新中国民族政策与上述古代民族政策的本质不同?
2011-04-15更新 | 49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剑桥中国隋唐史》认为,隋文帝开创了统一局面,又成功地巩固了统一局面,关键在于他发挥了混合意识形态的作用,从十六国到北朝,南下的北方民族的汉化过程中,儒家思想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隋文帝致力于提高儒家思想的地位,以维护统一,提倡汉儒的思想、习俗、礼仪,包括帝王正统化的礼仪程序、恪守孝道的儒家伦理以及经学教育,使南北都能达成共识。与此相辅相成的是法家思想。隋文帝认为治乱世心须用法,他的重要辅佐大臣高颍被《通典》的作者杜佑赞誉为管仲、商鞅一类的人物。混合意识形态的另一方面是佛教思想。隋文帝的崇佛,不是个人的信仰,而是针对北周武帝灭佛引起百姓反感而采取的政治手段,他的许多与佛教有关的活动都显示了理想君主和佛的捍卫者(转轮王)的作用,以及乐善好施主(大檀越)的作用。鉴于南北朝时期无论北方与南方佛教信仰风靡一时,隋文帝的这种举措,显然有助于漫长的分裂局面的结束与统一局面的形成。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文帝是如何发挥混合意识形态作用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文帝的主要贡献。

2018-05-10更新 | 4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唐太宗是中国古代的杰出帝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初,上谓监.修.国.史.(史官)房玄龄曰:“当朝史官所记,皆不令人主见之,何也?”
对曰:“史官不虚美,不隐恶,若人主见之必怒,故不敢献也。”上曰:“朕之为心,异 于前世。帝王欲自观国.史.(当朝、当代的历史),知前日之恶,为后来之戒,公可撰次以 闻。”
上见书六月四日事(玄武门之变),语多微隐,……即命削去浮词,直书其事。
(1)“六月四日事”破坏了中国古代的什么制度?
(2)从材料中看,为了保证客观地修史,中国古代有什么规定?
(3)唐太宗是如何看待国史的作用的?这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从上面材料来看,唐太宗具有怎样的品质?
2018-02-17更新 | 8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