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选修(旧)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 唐太宗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70 题号:878634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太宗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使得唐初的赋税徭役比隋朝有所减轻。尤其是力役,不仅削减了大型公共工程,以减轻民众的劳役负担和赋税,而且比较有节制,注意不夺农时。太宗认为,“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注意百姓疾苦,重视灾害的救济工作,或减免灾区租赋,或直接对灾民给予抚恤与赈济。为减轻广大人民的负担,唐太宗“去奢省费”,注意节俭。同时精简机构,把中央官吏从两千余人减少到六百余人,“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还并省了许多州县,节约了政府的开支。

材料二   唐太宗大力倡导发展农业生产。他曾“亲耕籍田”,以示重农之意。为解决耕牛之不足,太宗通过与突厥等族的“互市”换回大量的马、牛,用以耕田。还派使者用金帛赎回被突厥掳去的男女八万余人。又释放宫女三千多人回到民间,准予婚配,以增加农业生产人口。为保障农民有充足的生产时间,太宗还特别注意“不夺农时”。他说“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认为人君唯有崇尚“简静”,不发兵戈,不兴土木,“不夺农时”,与民休养生息,农业生产才能得以恢复和发展起来。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宁欣《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为缓和社会矛盾所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太宗为发展农业生产所采取的举措,说明其举措所体现的治国理念。
(3)根据材料一、材料二,评价唐太宗的治国策略。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中国疆域的发展变化表明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深厚力量和悠久历 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贞观二年,突厥来骚扰唐朝。当时出现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突厥世为寇盗,百姓之仇也”,号宜纵之使还故土,不可留之中国。”另一种意见认为:“孔子曰:‘有教无类’,若救其死亡,授以生业著教之礼义,数年之后,悉为吾民。选其酋长,使入宿卫,畏威怀德,何 后患之有?”

——摘编自人教版选修4

材料二       中国作为一个政治实体,在其发展过程中,政治上曾出现过种种的动荡和危机,周以后,朝代更替,民族相争,但是商征服夏又继承夏,周征服商又继承商。政治史上的连续性在疆域上表现持续的稳定性。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许多原先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 不断的接触、混杂和融合,不断出现的分裂和消亡,逐渐形成一个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多元 统一体。地理环境对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疆域形成都会有很大的影响。

——成崇德:《清代前期边疆通论(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唐太宗采纳了何种意见,并结合史实予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指出清朝前期中国的疆域能最终奠定的因素。针对“政治上曾出现过种种的动荡和危机”,结合所学以西汉和清朝为例分别写出应对西北边疆危机的举措。
2020-03-20更新 | 11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大业十二年(616)隋朝各地农民起义军有了很大的发展。韦城(今河南滑县)法曹翟让据有瓦岗寨,李密走投翟让。他为翟让画策,自往游说邻近的小股义军,所至皆附;又建议翟让直趋荥阳,休兵馆谷,待士马肥充,并设伏军杀荥阳通守张须陀,瓦岗军第一次获得全歼敌军的大胜。

大业十三年(617)春,李密与翟让率精兵七千人袭取东都粮食供应地兴洛仓,开仓济民,并设伏兵大败来攻隋军,瓦岗军威声大振。翟让推李密为主,号为魏公。各地义军首领归附者络绎不绝。大业十三年十一月,在石子河击败江都通守王世充之后,李密置酒宴请翟让,李密部将蔡建德举刀从后面砍杀翟让。武德元年九月,王世充简练精锐两万余人,出击李密。李密“惑于众议”,亲率精兵出偃师迎敌。第一天接战时,就遭到失利。李密又恃傲轻敌,不设壁垒;敌军乘夜潜伏溪谷中,第二天奔向密营,纵火焚其庐舍,密军大溃。李密投奔唐朝,后为唐军击杀,时年三十七岁。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密威望日益提高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李密的功过。

2017-05-06更新 | 2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秦朝、唐朝、清朝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朝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秦的统一正由以秦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不专因秦国地势之险要及其兵力之强盛。另有秦较早“以牛田”,并修三大水利以促农业,为军事战争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经济支持。最重要的还是当时一般意向所促成。统一后秦始皇对征服后的土地注重统治和制度建设,不似其它同时代的征服者只重征服,不重制度建设,因此使统一稳固。

——摘编自《战国策》《过秦论》《国史大纲》等

材料二:李唐起自西隆,历事周隋,不唯政制多袭前代之旧,一切文物亦复不闻华夷,兼收并蓄.第七世纪以降之长安,几乎为一国际的都会,各种人民,各种宗教,无不可于长安得之.太宗雄才大略,固不囿于琐微……异族入居长安者多,于是长安胡化盛极一时,此种胡化大率为西域风之好尚:服饰、饮食、宫室、乐舞、绘画,竞亭纷泊;其极社会各方面,隐约皆有所化,好之者盖不仅帝王及一二贵戚达官已也.

——自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

材料三:康熙时期,他实行“满汉一家”的民族政策……他曾说:“朕承丕基,义安天下,满汉军民,原无异视”。他认为处理民族关系关键在于收拾人心,加强汉人与其他少数民族对清政府的向心力,他说:“天下事最可忧者,不在今日盗贼水旱,而在今日之人心”。由此可知康熙认为光靠武力只能得到暂时的安定而已,要想长治久安,必须采取整饬人心,增强满族的向心力,才能确保国家长久的繁荣兴盛,为此必须采取多种手段来缓和满汉民族矛盾,改善满汉关系。

——《试论康熙的民族政策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提炼秦朝统一中国的原因。结合所学分析秦朝如何“加强制度建设,使统一巩固的”
(2)根据材料二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以唐太宗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相关史实予以说明“太宗雄才大略,固不囿于琐微”。
(3)阅读材料三和结合所学指出康熙是如何处理满汉民族关系。结合所学知识,用一句话分别概述秦始皇、唐太宗和康熙帝的历史地位。
2020-01-05更新 | 13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