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史(旧) >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 主要思想流派 > 儒家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85 引用次数:101 题号:878841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管子治国》中说:“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孔子提出:“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孟子总结了夏桀、商纣亡国的历史教训:失其民心。

宋代朱熹说:“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而恤民之本,在人君正心术以立纪纲。”

材料二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也有其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比如,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是为了巩固封建专制统治而提出的。再如,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并不尊重人民群众的个体价值与权利,不可能赋予人民政治权利。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张弓《民本思想促进中华文明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局限性。
(3)综合上述材料,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易 (0.85)
名校

【推荐1】人文精神是世界思想文化领域的瑰宝,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人文主义者认为:在人与人之间应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人们之间的交往需要一个基本的准则,应该真诚待人,不虚伪欺诈。在古希腊,公元前5世纪,以普罗泰戈拉为代表的智者学派,将人的活动和创造性、人的认识和活动的社会意义、性质作为研究方向。此后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继续这一命题的研究。

(1)关于人与人之间如何保持一种和谐关系,中国古代儒家学派提出了哪些主张?在人文精神方面,普罗泰戈拉和苏格拉底各提出了什么主张?

材料二早在公元前5世纪,以普罗泰格拉为代表的古希腊智者学派,开创将人的活动和创造性,人的认识和活动的社会意义.性质作为研究方向,在研究中,普罗泰格拉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著名的命题.此后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继续这一命题的研究,他们的思想直接成为西方自由主义者关于民主基础上的法律和"法律下的自由"的思想渊源,以及建立法律统治的正当理由.从此意义上讲,人文精神构成西方法治理论的精神底蕴.

(2)结合材料1.2,简要谈谈你对人文精神的认识.

2017-10-30更新 | 3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易 (0.85)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仁者,爱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材料二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

材料三   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材料四   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                         


(1)四则材料分别体现了哪家的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他们的思想产生的背景。
(2)以上四则材料的主张分别是什么?
(3)根据四则材料和所学知识,任意举两组诸子百家中相互对立的观点。
(4)上述政治主张中,对当时和后世影响最大的分别是哪家?原因分别是什么?
2018-10-04更新 | 6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易 (0.8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

材料二   视听言动,非理不为,即是礼,礼即理也。不是天理,便是私欲,人虽有意为善,也是非礼。无人欲,则是天理。

——《二程集》

材料三   “贽非圣无法,敢为异论。虽以妖言逮治,惧而自到,而焦斌等盛相推重,颇荣众听,遂使乡塾陋儒,翕然尊信,至今为人心风俗之害。故其人可诛,其书可毁,而仍存其目,以明正其名教之罪人,诬民之邪说。”

——《四库全书目录提要》


(1)根据材料一,归纳孔子倡导“礼”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阐述“礼”的政治和经济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二程对于“礼”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程学说的历史地位。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李贽思想中“敢为异论”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出现这种“异论”的因素。
(4)依据上述材料,说明我国古代主流思想演变的特征。
2020-09-08更新 | 13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